已致两人死亡!台北餐厅食物中毒案持续发酵,蓝绿阵营展开新一轮较量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台北市信义区宝林茶室爆发疑似食物中毒案,截至28日已造成2人死亡,引发岛内高度关注。该案从社会事件逐渐发酵成政治拉扯战,蓝绿阵营围绕着案件通报时间,展开新一轮较量。
1毫克就可致命
“宝林食安风暴愈演愈烈”,台湾《中国时报》28日报道称,台北市政府接到通报,19日至23日有11人到宝林茶室用餐后身体不适,其中9人就医、2人不治,一名67岁男子吃了炒粿条后出现腹泻、虚弱、倦怠,后因休克在加护病房抢救,27日上午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26日晚,台北地检署紧急指派民生专组检察官陈昭蓉负责侦办,检察官随即在27日凌晨指挥台北市警察信义分局、刑警大队,会同“卫福部食药署”、台北市政府卫生局等单位,到宝林茶室现场搜证,查扣包括食材进出货单、点菜机器硬盘及店内监视器画面存档等证物,宝林负责人黎仿轩和厨师、店长等4人被列为证人由警方带回询问,做完笔录后离去。台北市长蒋万安要求宝林食品公司所有分店停业。
截至28日,宝林茶室事件已有19例出现身体不适,其中2例死亡、5例病危。台北市卫生局长陈彦元27日说,这是非常罕见的食物中毒案例,案例都被诊断出衰竭、代谢性酸中毒、败血性休克等。27日晚,“卫福部”紧急开会,经查文献与病患临床症状表现,推测与米酵菌酸有关的可能性很大;若检验结果相符,将成为台湾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27日,新北地检署对第一名死者的遗体进行检验,以调查其确切死因。有岛内专家称,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制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它无臭、无味,受影响的食品外观、气味和味道都正常。一项信息显示,只要1—1.5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致命。
上升到政治较量
台“卫福部次长”王必胜28日称,这起事件非常罕见,不排除有下毒的可能性。他还整理了一下时间线:第一起死亡案例于本月22日到宝林茶室用餐,23日就医、24日死亡;台北市卫生局接报后派人到餐厅稽查采验,26日勒令餐厅停业。26日下午5时,“卫福部”才收到台北市通报,当日晚6时就派“食药署”稽查。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吴思瑶28日更是直接批评称,台北市政府反应“慢N拍”,当局到26日才接到通报。
对此,国民党“立委”徐巧芯反击称,本案相当特殊,一开始并不容易辨认属于食物中毒,但医院发现后立刻通报,24日新北通报台北和民进党当局,台北市第一次稽查,25日台北市第二次稽查,26日台北市与当局进行第三次稽查。她说,姑且不论为何当局接到通报以后两天内没动作,但起码26日有所行动,结果吴思瑶竟公然造谣,说“卫福部”在26日午间才接到台北市通报。徐巧芯表示,当局和地方正忙着处理重大食安问题,吴思瑶却还在造谣,“这真的非常恶毒,应向社会大众道歉,修正错误的说法”。台北市长蒋万安28日也临时前往“行政院”,强调台北市在事发后一直积极作为。
台湾中时电子报28日注意到,疑似集体食物中毒爆发案,民众党“立法院”党团主任陈智菡27日在脸书质疑台北市行动迟缓,后来又改文。媒体人谢寒冰称,民众党有台北市议员可质询蒋万安,结果却是由“立法院”党团进行攻击,“这状况很诡异,是否代表白营内部开始分裂?”
“各个领域的螺丝松了”
台北市联合中兴医院内科医师姜冠宇通过脸书表示,台湾湿度很高,食物很容易发酵,未来民间可能会多发,呼吁食品保存时必须更严格,避免憾事再度上演。台湾《联合报》28日称,宝林茶室食安风暴已酿成两人死亡,迄今死因不明,岛内人心惶惶。其实,地方政府穷尽所能都很难力阻憾事发生,需仰赖拥有庞大资源的当局支持,此次跨县市通报机制、强化地方检验量能和跨部会调查这三大方面,当局都有检讨空间。
《中国时报》28日称,“生活在台湾真是越来越危险”,此前1岁幼童被送到审查合格的照顾机构遭虐死,主管机关对保姆的筛选以及儿童出养流程,究竟有没有人好好管控?评论还提到,台军自我伤害案件持续增加,今年以来就发生9起,显示军中不少官兵的心理压力已达紧绷状态,亟需专业协助。不料,马祖地区心理卫生中心电话竟然是空号,“如果真有官兵想寻求心理咨商,根本求救无门”。如今在百货大楼地下街吃饭也会致命,让人心惊胆颤,“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死亡并非偶然,而是各个领域的螺丝松了”。文章称,在蔡英文与即将上台的赖清德当局交接期间,台湾仿佛陷入“无政府状态”,以至于到处都发生意外,“如果当局做好必要的把关,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