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将科特派“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国内首次选育的高多糖银耳新品种“绣银1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质柰李良种“早芙蓉”……近日,福建省科技厅、三明市政府在三明市沙县区联合举办福建省科特派成果推介对接会,多项国内首创成果在会上备受青睐并签约。此举为科特派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搭建了良好平台。
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现代生产理念带到农村、带给企业,正是广大科特派的初心与使命。作为科特派制度发源地,福建在实践中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今年在全国相继率先推出省级科特派利益共同体备案登记保护办法,选认行业领域科特派等创新举措。
在主题教育调研中,福建省科技厅发现,深入推行科特派制度仍存在技术供需不够精准、全产业链条服务不够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一发展瓶颈,省科技厅把深入推进科特派制度与‘四下基层’制度有机结合,引导和推动全省科技特派员沉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工作,把我省科特派‘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福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达成合作金额近4000万元
对接会上,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与杭州终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许可该公司“绣银1号”银耳品种使用权。福建省农科院资环所携手福建中福种业有限公司,利用该所首创的新型猪牛羊等发酵床垫料技术制作食用菌栽培基质,促进草腐生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参展的技术成果均为科特派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已实际应用并取得显著效益的,如“绣银1号”已推广3000万袋以上、增收1亿元以上。
“发挥好科特派为基层群众和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的作用,解决技术的供需匹配问题是关键。”福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省科技厅开发了福建省科特派服务云平台,组织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和科特派技术成果征集、发布工作,发挥云平台网上对接洽谈功能,并举办科特派成果推介对接会等,不断优化供需匹配方式,把最适合的科技人员派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科特派服务“菜单式”供给与农户、企业“订单式”需求的精准对接。
本次对接会集展示、交流、对接于一体,现场布置成果展示厅、田间展示区、成果品鉴区,对征集的优秀技术成果进行全方位展示。活动前期,征集到该省各地市先进适用且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532项成果,涉及作物、林果、食用菌等领域。经过会前推介对接,科特派与企业达成合作的项目197个、合作金额近4000万元,这些项目有望在科特派选认、项目扶持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
推动产业“智能+绿色”转型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科特派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对全面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释放出研发、生产、检测、销售等方面的新需求,科特派服务供给不足,服务形式相对单一。”福建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负责人说。为此,该厅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组织科特派以“一县一团”“一业一团”等模式,把服务进一步建立在支撑产业链发展上。
杏鲍菇“日引1号”由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系福建省首个认定的杏鲍菇新菌株。该所依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站,与漳州市经济作物站、闽南师范大学等,联合组建漳州市食用菌科特派团队,建立了“日引1号”杏鲍菇全产业链、工厂化生产配套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预计可为合作企业年增收节支超800万元。
福建农林大学陈发兴教授牵头成立柰李现代农业科特派服务团队,率先选育在贫困山区易于栽培推广“皇冠李”“早芙蓉”等柰李新品种,开发柰李新型高产机械化栽培模式,促进企业向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明市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高档优质香稻“明1优臻占”,连续两年荣获福建省优质稻新品种品质鉴评金奖,现已有多家米业企业进行优质米开发应用,其中尤溪县龙洋合作社采用绿色防控栽培模式,打造出生态大米品牌“梯田优质香米”。
三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以京明、沪明科技合作机制为抓手,深化“订制式”科特派服务模式,推动科特派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全产业链科技合作,加快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