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儿童游戏是在捍卫什么

人们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现实是,太多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失去了成为科学家所必需的、对世界满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众所周知,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而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现实层面,办好学前教育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正如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燕仪所说的那样,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海南省学前教育周的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了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保护儿童好奇心的迫切性,很多学前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也正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自由自在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如果一个孩子把玩具都从篮子里倒出来,然后把倒空的篮子都摆在地板中央会有什么结果?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这是个淘气的孩子,如果在教室里,甚至有可能被老师认为是个“搞破坏”的孩子。

不过,来自浙江省安吉县的幼儿园园长盛奕却为这样的故事续写了另外一个结尾。

盛奕介绍,幼儿园大班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孩子,他总是跟其他孩子不同步:别的孩子去户外游戏,他偏留在室内;别人能很快利用玩具或材料做出有意思的作品,他却似乎对玩具和材料不感兴趣,经常把玩具和材料从篮子里拿出来扔在一边,然后在教室地面上不停调换篮子的位置,似乎在漫无目的地“瞎玩”。

孩子每天都重复着这个让人看不出“端倪”的游戏,直到几个月之后,老师发现他不仅摆弄着大大小小的篮子,还拿着不同的手电筒去照亮这些篮子。这次,孩子告诉老师,这些篮子是他的“星球世界”。

“这是一个怎样的充满着学习力的孩子!”盛奕说,这个孩子每天都像一个科学家那样去研究他的星球世界,他摆的篮子有大有小,“因为孩子说,星球就是有大有小的”。孩子还把这个游戏从幼儿园搬到了家里。家里没有这么多篮子怎么办?孩子就用大小不一的水果代替篮子。

孩子的“星球世界”让人动容。但是,更为难得的是,孩子说出这4个字之前所拥有的长达几个月不被打扰、不被否定的游戏时间。

近些年来,社会上总有“幼儿园的孩子到底是该学还是该玩”的争论。在一些幼儿园老师或者家长看来:学,就是学知识,是正事,而游戏,就是单纯意义上的玩,不是正事。因此,孩子们的游戏时间被不限制地挤占。

事实上,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玩本身就是学习。

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特别提出要促进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解尊重幼儿并支持其有意义地学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该文件时也指出,幼儿园保育教育与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的系统学业学习有本质上的不同,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学习。因此,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强调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

很多专家提出要捍卫孩子游戏的权利。

不过,孩子们拥有游戏的时间够了吗?

沈小云(化名)是一个5岁男孩儿的妈妈,为了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她总要给孩子一个小时拼插积木的时间。最初,积木搭建得比较简单,一个小时内孩子总能完成一个作品,沈小云每天拍照然后在朋友圈里“晒”图,时间久了,晒图成了习惯,儿子却不能每天都完成一个作品,于是,给儿子帮忙的人越来越多了……

“捍卫儿童游戏是在捍卫什么?”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教体局副局长李立辉说,要真正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游戏。

一位幼儿园老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曾持续一个小时观察过一个中班小男孩儿。在一个小时内,这个小男孩儿一刻不停地玩了10个游戏,包括打仗游戏、踢球游戏、敲筒游戏、爬梯、舞蹈表演等,结束的时候要收拾玩具,考虑到收纳箱位置较高而且孩子又累了,老师询问这个孩子要不要帮忙,结果孩子只回答了一句“我自己努力”。

“孩子只有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如何解决难题。”这位老师说,因此,孩子只有拥有自由自在的游戏,才能在游戏中遇到真正的问题,才能拥有锻炼自己的机会。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发掘少儿科普科幻创作及出版潜力,助力科普科幻高质量发展”沙龙上说:“我们必须引导青少年思考:未来世界会是怎样的?它还有可能是别的样子吗?我们可以适应或改变未来吗?”

应该说,如果没有长达几个月的自由游戏,那个在地板上“搞破坏”的孩子很难有机会摆出自己的“星球世界”,我们可能就失去了一个思考未来世界的少年。

捍卫孩子自由自在游戏的权利,那个“搞破坏”的孩子可能就会成为未来的天文学家。

老师要做儿童自由游戏背后的支持者

让孩子自由游戏似乎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一位幼儿园老师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组织孩子玩游戏其实是老师比较轻松的时刻:给孩子们指定好游戏区域,一个小组玩积木,另一个小组玩小球,安排好之后,孩子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戏,老师只要保证孩子安全就可以了,教室里不乱,孩子们玩得也很有秩序。

“这种做法并没有真正做到让孩子放手游戏,是老师安排下的游戏。”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中心幼儿园老师刘小娟说。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小学的教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室的主导者,满堂灌式的课堂已经成为过去式。那么,当改革继续向前推,学前教育提出要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教育价值,提倡在幼儿园中让孩子游戏时,老师应该做什么呢?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提出:教师要能“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要能“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

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前教师既不是指挥者也不是等待者,而是支持者。

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毕嵘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孩子在做一个搭建坦克的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孩子身后,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拿什么材料,也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而是退到孩子背后,时刻观察孩子,并且一边观察一边倾听。游戏时间结束时,孩子的坦克并没有完全成功:虽然搭建成了坦克的样子,但是坦克并不会动。

这个时候,作为支持者的老师应该怎么做呢?毕嵘介绍,老师在孩子离开后,在游戏区里悄悄放入轮胎和其他能够滚动的材料。“老师的观察和倾听都是要读懂孩子的需求。”毕嵘说,孩子遇到了困难,老师不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在哪里,而是等待孩子第二天自己去探寻坦克不能移动的原因。老师要做的是,当孩子找到原因时,能在材料中找到那个能解决问题的材料。

一个放手让孩子游戏的老师,表面看起来是后退了,但其实是在观察和倾听中寻找教育的契机。“老师的后退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支持。”毕嵘说:“能够听懂儿童变得非常重要了。”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原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化敏认为,将关注点从教师教什么、幼儿学没学会,转变为去发现幼儿在学什么、是怎样学的。这一视角的转变奠定了新型师幼关系的基础,需要教师研究反思很多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听见、看见不一样的儿童?教师怎样更加接纳和耐心等待?怎样才能有效与幼儿交流?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成为必须做的事情。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郭敏介绍,为了让农村幼儿园教师也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几年来,他们在海南省的多个地区实施了帮扶,辐射90多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培训了骨干园长、骨干教师100多名。

不过,除了培训之外,不少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老师们更需要的是放手和尊重。

为了帮助老师尽快成长,盛奕曾用过“连续跟班”的办法:跟随老师的教学全过程,发现问题就马上告诉老师,并且把解决办法也告诉老师,结果,“到第三天,老师完全茫然了,根本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做了”。

“我们放手了,儿童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成长。园长也要放手,给老师平等对话的权利,让老师成为教研的主角。”盛奕说,这样老师才能更快成长。

放手之后,老师的创造性也就被激发出来了。“在我们幼儿园,学期初骨干教研组会根据季节、气候、节日等讨论每个年级的教学方向和主题活动参考。”河北省邯郸市委机关幼儿园党总支书记刘静说,各班的主题活动则鼓励班级教师在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中观察发现教育契机,比如,老师带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发现,几个孩子围着一棵大树观察树洞,原来他们对树洞产生了好奇,老师便追随孩子的兴趣和发现,生成了关于“洞洞”的主题活动。

当老师也被放开手脚后,他们的创造性成了支持孩子的最大力量。

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重建亲子关系

采访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位于海口市的秀英区中心幼儿园。据了解,海口市秀英区为教育部遴选的国家级安吉游戏实验区,“安吉游戏”所倡导的就是让幼儿在没有成人干预、在安全的环境中不断挑战自己而获得发展的自主游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幼儿园时,孩子们正在进行自主游戏:有的孩子在户外的大型玩具上攀爬,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一角的菜园里忙着松土种植,还有的孩子正在一趟一趟地运送着玩具和材料。

孩子们不会磕碰吗?

“最初会有些担心,但很快就会发现,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迅速地就形成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该园的一位姓李的老师说。

记者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一个正在收纳材料的孩子。孩子光脚踩在垫子上,从垫子的一头抱起跟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材料,跑向垫子另一端的收纳柜,奔跑的过程中材料打到了脚,孩子停下来用小手摸了摸脚丫,然后再一次抱起了材料。这一次他把材料抱得更高了、离身体更远了,跑的速度明显慢了一些,而且有意识地把小脚趾弯了起来。

“放手游戏后,最大的惊喜来自孩子,最大的挑战在老师,而最大的焦虑则来自家长。”采访中不少老师这样说。最初不少老师跟家长有同样的焦虑,担心孩子会在游戏中磕碰受伤,但是,这种焦虑很快就被孩子在游戏中迸发出来的惊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打消了。

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不少幼儿园把家长请到园里,实地参观游戏场地,并体验游戏,也有的幼儿园让家长跟老师一起,观察和倾听孩子的游戏,做个默默的支持者,并体验孩子们在自主游戏中的成长。还有些幼儿园利用公众号或家长群给家长推送一些文章或讲座。

实地体验后,很多家长看到了游戏中孩子无忧无虑的笑脸,也看到了孩子自然迸发出的学习能力。不过,要想真正缓解家长的焦虑,还要改变家长功利的教育观念,从孩子长远发展出发,重建一种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亲子关系。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静说,她所在的幼儿园设有父母学院,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家长学习成长,了解3-6岁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幼儿园的每个班都有家长读书会,园方分别甄选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家长精读书目,每日线上读书、定期线下分享。慢慢地,成效显现出来,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孩子有没有学习显性的知识,有没有小磕碰,而是更多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和品质发展。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幼儿园定期组织家长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家长在指定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在情境中体验真实感受。“每一场活动,都有家长痛哭流涕。”刘静说,记得一个模拟场景是早晨家长叫孩子起床:一位家长扮演赖床的孩子,一位家长叫孩子起床,表演结束后,那位扮演孩子的家长流下眼泪。“当我真正体验到孩子的感受时,才知道一睁眼就听到爸爸妈妈的训斥有多难受。”这位家长说。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但并不是每个儿童都要成为科学家。众多专家、学者和学前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是要保护儿童天生带有的那份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游戏仅是方法之一,其背后的支撑是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

热门相关:失婚乐园   发廊里的美妙   惊世第一妃:魔帝,宠上身!   无上崛起   我有一个进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