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不仅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教育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人才培养的高地和多样文化重要聚集地,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中展现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1.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自觉贯彻落实到立德树人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奋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高质量做好新时代高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认真学习领会贯穿其间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扎根教育事业,勇于担当作为,筑牢思想根基,打造文化建设新高地。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伟力。坚持“两个结合”既是理论自觉,又是历史必然。高校应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益的精神养分,坚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力量。

深刻把握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对新时代高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教育强国建设,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把“七个着力”重要要求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和立德树人全过程,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切实担当起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的时代重任。

2.立德树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职责。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做好理论研究阐释宣传工作,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构建和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守好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材、论坛、讲座、社团等阵地建设,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浸润学生,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强建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新时代理论宣讲高地和新闻宣传阵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担当国家使命和时代责任。构建网络宣传思想文化新生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和融合传播矩阵建设,展示高等教育成就、彰显新时代高校品格,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做好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工作。高校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担负起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使命。应切实发挥学科优势和理论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帮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持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人才培养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新时代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加快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切实提高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改造青年和培育青年的实效。

3.持续增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涵养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复兴伟业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自信才能自强。新时代高校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把文化自信融入成长成才全过程,融入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努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展现大国青年的责任担当,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积极力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同师生交流时,勉励“当代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面对多样的文化背景,高校应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等各类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持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创新能力,提升文化教育实效。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弘扬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的浓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充分认识、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重要意义,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牢记革命历史,持续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丰厚滋养和强大支撑,引导青年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强大精神力量内化为广大青年学生增长才干、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四为服务”,把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努力创作推出更多增强师生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时代作品。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育才的必要支撑和重要保障。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校园活动、校园媒介、校园景观等综合元素,通过建设“大学人文实验室”,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结合高校历史、人文底蕴,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学生品行,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凝心聚力,浸润青年、感染青年、引领青年,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动文化交流传播,结合高校实际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平台和品牌活动,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对话贡献高校力量。

(作者:贺祖斌,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热门相关:都市极品小医圣   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   我的黑月光女友   诛天至极   宝贝轻轻:总裁,用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