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管理技能 深化卓越工程师教育
卓越工程师培养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被置于重要位置。培育工、理、文结合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既是时代变革的趋势,也是国家发展的要求。然而,一些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尤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存在对工文学科融合关注不够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对卓越工程师的管理技能培育重视程度不足。
卓越工程师的管理技能培育对国家战略、产业实践和工程师的个人发展都至关重要。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各方主体需要尽快弥补卓越工程师在以管理技能为代表的文科素养方面存在的短板,助力卓越工程师管理技能培养体系构建,进一步推动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多卓越工程师人才支撑。
明确卓越工程师能力要求,重视工程师管理技能教育。首先,卓越工程师的管理技能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卓越工程师需要有布局前沿工程技术的战略能力,有领导项目团队、统筹重大工程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其次,卓越工程师的管理技能培养符合产业实践要求。区别于普通工程师,卓越工程师除了承担技术任务外,还需要承担战略规划、项目管理等一系列重要任务,是技术团队的领导者和带头人,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拥有战略规划技能、项目管理技能、团队管理技能等,以保证工程攻坚方向的正确制定、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工程团队的有效领导。再次,卓越工程师的管理技能培养可以帮助工程师实现个人发展。例如,自我管理技能的提升有助于工程师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实现个人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管理技能培养应当被置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位置。对于高校来说,需要适时把握校企联合培养的机遇,深入了解企业对工程师管理技能的要求,归纳总结工程师群体在工作中对管理技能的需要,从需求侧深挖卓越工程师的管理素养内涵,进而在专业改革中推动管理技能培养,加强工文交叉融合,带动卓越工程师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注卓越工程师成长发展路径,实现管理技能教育供需匹配。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以高等教育为核心,大力推动校企联合等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有效解决了工程师实践经验不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但是,现有教育体系仅限于高等教育阶段,而现实中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培养和学习积累是长期且分阶段的,需要各方主体按照卓越工程师职业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性构建。同时,现有卓越工程师教育往往仅从专业视角对工程师进行划分,忽视不同发展方向的卓越工程师对技能、素养要求的差异。
一般而言,工程师分为业务型工程师、项目型工程师、战略型工程师三类。随着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工程师可以实现“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级的纵向提升,也可以实现“业务型—项目型—战略型”的横向跨越。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在对工程师管理技能内涵探究过程中,高校需要着重关注工程师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管理技能的具体要求,进而得到全面、细致、科学的管理技能内涵。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应当结合工程师的成长阶段明确管理技能培养重心。在高等教育阶段,工程师的发展方向尚未确定,应当依据卓越工程师管理技能的一般内涵,借鉴卓越工程师管理技能标准,开展通识性管理技能教育;进入企业后,工程师的发展方向日益明确,企业应当结合工程师的类别和职级,为其提供差异化的管理技能培养方案。
建立工程师管理技能培养体系,实现管理技能培养可延续。尽管现有政策提倡由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但卓越工程师管理素养的养成是长期的,短时间的横向合作与卓越工程师的成长逻辑不匹配。因此,要以卓越工程师职业发展为脉络,有效发挥不同主体在工程师成长各个阶段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起着引导和扶持的作用,就卓越工程师管理技能的培养出台指引政策,有效解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资金困难问题,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搭桥等。高校要注重与其他主体的协同合作,实施通识性管理技能培养。如重视校企协同,在管理技能上进行共育;实现学院协同,推动工科和管理学科的交叉互补;推动“高校+职校”合育,高校依托自身学科资源优势,辐射带动职校推进工程师管理技能培养等。企业要明确工程师的发展方向,实施差异化管理技能培养,从招聘、培训、考核、提拔、发展等环节全方位落实管理技能培养工作。行业组织要打造卓越工程师评价标准和评级制度,为学校、企业的人才培育以及个人的学习发展提供借鉴。以此构建多方协同、横纵结合的卓越工程师管理技能培养体系。
(作者赵晨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沐阳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热门相关:君归矣 士子风流 名门贵妻:暴君小心点 唐朝小官人 北宋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