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字典中没有“困难”二字——对话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传超

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继而更好地坚守青年的使命。——王传超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于我而言是无限的荣誉。”面对肯定与嘉奖,王传超淡然回应:“只要站好自己的岗、守好自己的责。其实,每一位青年都是新时代的杰出青年。”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我们青年一代,就是要把中华民族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下去。”

找到来处,坚定行路。

“我们和无数的前辈们一脉相承,也必然要将这‘血脉’绵延至更远的未来。”王传超说。

求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你做的这个有什么意义?”

打开“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在网上科普的视频评论区,如上的问题和评论会有很多。

但王传超却无比坚定,他坚信“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更坚信“青年应保持理性和清醒”“做科学研究应该坚守初心”。

他从事的是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的跨学科新兴交叉研究,带着古DNA这一现代技术穿越数万年的时光,为中华民族寻根、为中华文明溯源。

“我理解这里的‘无用’不是真的不为所用,而是对功利性追求的疏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纯粹地追求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也正是科学研究所应具有的精神。”这是10年前,王传超在复旦大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的一段发言。

光阴荏苒,这段铮铮誓言,王传超一直悉心呵护、耐心坚守。

求学:“这是加倍的幸运”

王传超表示,他所从事的人类进化方面的研究,已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如果我们习惯了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上来讨论问题,就会发现很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琐事,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带着敬畏之心的王传超,更习惯于用“幸运”一词来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

原来,本科阶段王传超学的是海洋生物专业。大三暑假,到复旦大学参加夏令营的他,偶然涉猎到人类学领域,并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此我便一头扎进了‘分子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这是我非常幸福充实的一段时光。透过这段岁月,我总不免感慨,青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创新发展阶段。精力充沛,又无过多生活琐事打搅,总是可以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去聚焦到一些有意义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来。”

在王传超看来,人类存活于世的背后也蕴含着“幸运”。“如果在200万年前,没有出现基因的突变,导致我们人类的脑容量变大,也许就不会有现代人类的出现。从这个角度上想,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幸运的。”

“特别是能生活在一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中,这更是一份加倍的幸运。”王传超语气铿锵。

求解:“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来答”

求学路上的初心坚守并非空谈,于王传超而言,正是初心的力量,促使自己果断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坚定的选择。

“我的初心就是想告诉世人:我们中国人到底从何处来?”

王传超说自己在欧美国家开展博士后研究时,经常被一些外国人问:“你们怎么确定创造了灿烂中华文明的古人就是你们的祖先?”

“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个问题感到无比震撼。因为,过去我似乎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但这也激发王传超想用科学手段去证实中华民族的历史,“我可以用实证的方式证明,我们到底从何处来!”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呐喊。

为回答好这一问题,王传超毅然选择回到祖国。“这个问题要由中国人回答,要由我们这一代人来回答,而且一定要回答得清楚!”

2017年,王传超加入厦门大学,实现了从青年学生到青年教师的身份转变。

“回国后,我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实验室怎么建、学生怎么招。后来我向学校申请到了半间教室,并将其分成了6个小房间。就在这40多平方米的房间中,我们走过了7年时光,发表了很多有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向世人证实着中华民族不容置疑的伟大历史。”

求新:“青年教师要有担当”

“那段日子是不容易的。”王传超回忆着说,“为了节省经费,实验室的绝大多数仪器设备都是国产的,还有些简单的仪器和耗材都是我们自己用手或者用‘3D打印’手段制作出来的。可即便这样,每天早晨醒来我仍然感到头疼,心想着实验室房租水电费用怎么交、试剂耗材费用从哪里来、学生劳务费怎么发?”

“青年的字典中无‘困难’二字。”王传超用自己的实践回应着前辈的期许,也在育人工作中践行着这一誓言,着力为更多青年的自由开拓搭建平台。

“给学生松松绑,你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可以更单纯地去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科研理想。”在王传超看来,鼓励青年一代无忧地探索、创新,这是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的生动表现。

“现在,我可以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很多学生开展科研不再只是为了做出多少科研成果,而是真正地想要解决科研的真问题,更多地开始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与科研。”王传超说,这一幕他期盼已久。

求效:“青年科研工作者需要良好生态”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作为青年,我希望也能支持他们去勇敢地追求梦想、探索未知。”2015年,王传超在国际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题为《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当时,王传超急切期望国家能给青年人才提供更多支持,呼吁为新毕业的博士生提供资金和机会,以免青年科研人员外流、长期留在国外或完全脱离科研界。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篇短文却引起了学术圈的巨大共鸣。一时间,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发声:“完全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一针见血”“说出了我们一直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话”……

青年需要创新,青年必须创新。王传超说,推动社会进步、推动教育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是他作为青年学者、青年教师要做的、更要做好的。

让王传超等一众青年学者感到欣喜的是,2016年,中国科协设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同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新设立一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简称“博新计划”……

“我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都可以将自己的青春创新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如果能推动科学进步,哪怕一点点,那它所带给你的价值都将是任何时候的任何成功所无法比拟的。”

热门相关:全能千金燃翻天   重生田园贵媛:名门暖婚   绝色符师:龙皇的狂傲妃   驭房有术   隐婚365天:江少,高调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