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 科研为战——记军事科学院文职人员白晓颖
◎本报记者 张 强
说话温柔、身材纤秀,身穿一身“孔雀蓝”,白晓颖给人的感觉总是文质彬彬,似乎有些不善言谈。但聊起科研工作时,她会变得口若悬河,能聊一个小时也停不下来。她能将其研究的工作内容解释得清清楚楚,用通俗的语言进行科普。
白晓颖是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自2019年放弃清华大学副教授身份,加入军队文职人员以来,她攻坚克难,推动解决网信体系建设、数据资源治理、信息服务等领域一系列技术难题,为数据赋能部队建设和备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穿上这身‘孔雀蓝’,一转眼已经4年了。”白晓颖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到了部队,就是一名‘新兵’。必须按照新的定位,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用科研为部队战斗力服务。”
响应时代召唤“圆梦军旅”
一次重要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白晓颖的父亲曾是某型飞机发动机副总设计师。受父亲的影响,她一直拥有强烈的爱国奉献精神和浓厚的军旅情怀。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后的她,本可以留在海外工作却选择了回国;学计算机专业的她,本可以到企业挣大钱却选择了到清华大学任教。
2019年的一天,白晓颖听闻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正面向社会广泛招揽人才。她的军旅情愫被唤醒,不愿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是数据、是智能,这不正是我的专业领域吗?”白晓颖回忆道。
当时,白晓颖已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曾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技术部特聘专家,全程参与筹建运行工作;她的软件工程课深受学生喜爱,还荣获教育部精品课程。
进入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后,她才得知,钱学森归国后在军队的第一个办公室,就在这个大院。钱老的珍贵手稿,至今仍留存在此处。
钱老可是她从小的偶像!海外求学,学成归来,强军报国……白晓颖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竟与钱老有些相似。“一种传承的感觉。”她说。
到部队工作几年后,白晓颖还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学弟学妹和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在她的影响带动下,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入“孔雀蓝”方阵并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走进军队,为军队的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工作注重“军事需求”
军事科研对她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接触的很多工作甚至完全是陌生的。几年来,她不仅广泛阅览军事书籍和科技著作,还深入了解部队,积极融入基层,迅速了解军队信息化建设与作战应用等方面的需求。她梳理出军事信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凝练出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并极力推动其科研成果在战备训练、装备试验等领域应用落地,走出了一条“需求—技术—成果—应用—反馈”的新路。
这几年,白晓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理技融合”的科研模式,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组织策划跨领域跨专业合作研究,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军事科研技术路线,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去年底,白晓颖领受了某网信建设任务,挑起总工程师的重任。这项任务的难点在于,要把多个系统、不同型号的设备集成一体、共同管理、共享信息。此外,在进行数据和应用迁移、升级、适配的同时,还要保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这种‘无感迁移’,就像把人的脑袋在不知不觉中移植到另一个躯体。”参与任务的科研人员回忆说。
那段时间,白晓颖每天清早6时就进入工作状态,直到深夜才休息。8个多月内,她带领团队攻克了各类难题,为数十个单位进行了系统的“无感迁移”,圆满完成了曾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前不久,某重大专项课题竞标中,白晓颖作为军事科学院代表,与其他军地人员组成联合项目组。她特别强调注重“军事需求”,定下向战胜战的基调,赢得了军地单位的一致认可,为项目的最终胜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