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头”变成“花果园”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⑥】
◎本报记者 孙 越 实习生 姚豆豆
冬日的河南省鹤壁市淇河雾气氤氲,鸭子在水中游弋。远处的山村灰墙黛瓦,分外秀美。
淇河古称淇水,被称为《诗经》之河,也被鹤壁市民称为“母亲河”。距离淇河不远处,是黑山头玄武岩矿。多年前,在矿山快速发展的同时,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那时,市民们常说:“吃饭捂着碗,睡觉蒙着脸,一年还能吃一块预制板。”
昔日灰头土脸,今朝绿水青山。2023年10月,“鹤壁市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同年12月,项目入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修复矿山生态
黑山头位于鹤壁市淇滨区金山街道下庞村西,由200万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火山灰堆积而成,因岩石黝黑而富有光泽,故又称“黑山”。玄武岩是一种优质矿石,具有耐磨、减震等特性,在高速公路修建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很多企业曾经来到这里挖矿开采,致使绿色植被和山体受到严重破坏。
2018年,鹤壁市黑山火山玄武岩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黑山头的命运由此开始逆转。
矿山修复并不容易。由于多年的资源开采,矿山地表裸露、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同时,由于开采,矿山周围还形成了不稳定的边坡,不仅使山岭“小了一圈”,还会引发塌方、滑坡等地质风险。“当时,遗弃的采坑上有一道2.5米宽的裂缝,附近还有一条80厘米宽的裂缝。”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回忆说。面对伤痕累累的矿山,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由于黑山火山玄武岩地质遗迹是一种珍贵且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因此,在治理工程中,保护黑山火山结构、火山口剖面系统完整性至关重要。
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共分“五步走”。第一步,通过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项目区内高陡边坡进行削坡减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第二步,对采坑进行修整,利用管道让采坑与淇河相连,形成流动活水。第三步,对初步挖填平衡后的缓坡进行“整形”,表面覆土压实,为场地平整绿化奠定基础。第四步,清除浮石和破损岩层,保证地质遗迹的自然状态和完整性。最后,实施植被恢复工程,让项目区内的植物丰富多样。
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项目综合治理,遗留开采矿山形成的危岩破碎体及废渣堆得到清理,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项目恢复了黑山头原本美丽的生态环境,落实了“山青、水绿、林郁、湖美、田沃、草丰”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治理理念。
打造休闲公园
走进鹤壁市淇滨区下庞村西的鹤壁黑山玄武岩(矿坑遗址)地质公园,人工湖、休闲步道、观景台映入眼帘,来此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
沿着山道拾级而上,目之所及皆为青山绿水,采矿留下的矿坑成为人工湖,千疮百孔的山体恢复了勃勃生机。绿色俨然成为了黑山头的生态底色。“过去,空气里总是飘着黑色粉尘,白衬衣穿一天就需要清洗。现在环境好多了,水清树绿,呼吸都比过去畅快多了!”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
2019年,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治理工程确立了“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方针,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着力打造集参观游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黑山玄武岩(矿坑遗址)地质公园。
公园内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分层配置,使景观丰富多彩。公园内种植了水白蜡、法桐、五角枫、八角枫等景观乔木、灌木共计56127株,林下成片栽植云南黄馨、迎春、黄花鸢尾、萱草、黄花美人蕉等。此外,公园还布设了火山地质遗迹重点保护区、火山地质文化科教宣传区,在塑造美景的同时强化科普功能。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如今的黑山玄武岩(矿坑遗址)地质公园,不仅“四季有花、四季见绿”,更与鹤壁市着力打造的诗经文化、诗意淇河相结合。“我们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淇河生态修复、低效林改造、土地综合整治一体化推进,昔日废弃的‘黑山头’成了生态休闲公园。”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当地还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在矿区北部的矿山顶部平台建成打造了30亩的富硒果树种植区。公园内专门设有富硒生态果木种植区。目前,区内种植枣树、山楂树等果树共计1061株,配置全自动喷淋系统。过去贫瘠的土地成为了今天瓜果飘香的果园,周围群众经济收入也因此得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