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五一”来顺德清晖园博物馆,感受顺德美食魅力

4月28日,“凤城百年零食铺·李禧记专题展”广东佛山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举行。活动以顺德美食为媒介,回顾顺德点心文化史,以李禧记百年历程作为探讨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展览由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主办,展览时间横跨“五一”假期 、“5.18”国际博物馆日、“六一”儿童节、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日,希望为寻味顺德的海内外游客,提供一个美食之旅的文化亮点,助力推动顺德“世界美食之都”发展,为顺德美食贡献文博力量。

开幕式

 

以文博力量助推顺德美食文化

近年来,以《寻味顺德》为代表的宣传作品火出圈。5月1日起,佛山将正式施行《佛山市广府菜传承发展条例》。为传承弘扬顺德美食,顺德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发挥“世界美食之都”的品牌优势,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食展会、论坛、历史展等活动,加大对顺德美食的宣传推广。

顺德点心也是顺德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良虫崩䖢制作技艺已成为顺德区非遗项目。为扩大影响力,主办方历经7个多月时间,精心策划并推出“凤城百年零食铺”,以李禧记百年零食铺为切入,精选了9道顺德传统地方点心,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现了顺德名点的基本风貌。

嘉宾参观展览

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副馆长张凤娟表示,顺德美食享誉全国、扬名海外,早在明清古籍中就有详细论述,正因为顺德厨师对美食制作精益求精,对顺德点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以李禧记为代表的凤城百年老字号正是顺德点心的重要代表。大良虫崩䖢已列入顺德区非遗项目,李禧记后人李学雄等人成为顺德区非遗传承人,通过两个月的美食历史特展,让顺德传统美食文化活起来。

顺德区档案馆副馆长区健彬表示,目前,顺德区集中力量打造“世界美食之都”超级城市IP,建设岭南水乡文旅高地和岭南广府文脉传承创新高地,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美好期盼。“此次展览聚焦顺德点心文化,从一个新角度让我们看到顺德点心的前世今生。”区健彬说,展出的多款地标性的传统点心,不仅承载着顺德厨师的精湛技艺,还表现了顺德人大方得体的礼仪风范。

 

“虫崩䖢是广东人的童年回忆”

在很多顺德人的眼中,李禧记以及大良虫崩䖢是一段永不忘记的童年回忆。一袋袋“蝴蝶”造型的虫崩䖢不仅是走亲访友时的标配,也是中国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重要手信。对点心的感情,如同中国人的“点点心意”。

李禧记民国插画图

 

此次展览资料横跨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等多个时期,通过相关书籍、历史照片、场景还原、实物展示等陈展形式,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百年顺德点心的文化魅力。实物展品数量近50件(套),包括史料书籍、相关食品的制作工具、食品模型等。

展览共分4个部分。一是点心藏品展,共展出了传统糕点相关的珍贵收藏品,从不同角度再现了顺德点心文化的丰富内涵;二是节气与传统点心文化;三是以大良虫崩䖢、煎堆、油煎、开口枣为代表,介绍点心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四是李禧记品牌以及大良虫崩䖢海内外传播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结合了顺德传统建筑文化,并融入现代设计,兼具了古色古香和时尚活力。呈展方式上,既保留广府建筑原有特色,还增设“老街点心铺”的特装,完美融合大良周边现代外景与岭南古韵的内景。

凤城民国商业街巷图

 

展览中还展出多幅民国风格的插画图,再现李禧记百年老铺的场景。《李禧记民国插画图》呈现出浓浓的民国风,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笑脸盈盈地向顾客介绍店里的各种零食,门前的女童手拿虫崩䖢,引得旁边的男童追逐……这样的动人情景,勾起了不少在场嘉宾的童年回忆。

 

顺德点心可追溯到战国荆楚文化

据主办方考证,顺德点心文化缘起千年。秦统一岭南后,拉开了中原与岭南共荣发展的序幕。汉文帝时,南越王赵佗归附中央政权,饮食习俗受中原文化影响变得丰富多彩。汉代珠三角制糖业发达,用蔗糖调味,成为顺德人独树一帜的“南烹”。汉末和南宋动荡时期,大批中原士族南下避祸,中原的烹饪技术随之流入岭南,为顺德饮食文化源源不绝地输送养分。清代学者梁介香在《凤城梦游录》中写道:“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可见,乳和蜜是顺德点心制作的重要食材,通过简单的食材制作出上千种不同味道,也是顺德点心一大特色。

现代布置

 

展览中提到大良膏煎这一食物。每到清明,顺德人多以膏煎馈赠亲人。该食物源于战国时代楚国的“粔籹”,屈原(一说是宋玉)的《楚辞.招魂》就记载了“粔籹蜜饵”。顺德民间认为“环”与“还”同音,寓有欢迎祖先之灵“还”家受祭之意,正好与“招魂”意蕴吻合。所以不难看出,顺德饮食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荆楚文化。

展览中,还展示了广东四大名饼之杏仁饼、鸡仔饼的历史发展。原来这两种点心均由顺德女性创制出来。可见,顺德厨师对于饼的制作有着深入骨髓的执着,再次印证“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说法。

 

专家解读“虫崩䖢”读音之谜

会上,《顺德历史文化丛书》之《顺德名厨》作者廖锡祥表示,很多人用电脑或手机输入“虫崩䖢”时,会发现字库里找不到这两个字,于是用崩裂的“崩”、或化工原料“硼砂”替代,确是古代和现在字典中没有录入“虫崩”字,而“䖢”在普通话中读“miao”音。

对于这个词的发音,方言研究专家严修鸿认为,在广西东部的灵山、合浦及粤西斗门、新会、恩平、阳江及佛山高明粤方言里,蝴蝶读音也是“beng sha”,由于大良虫崩䖢模仿了蝴蝶的造型,因此后人读“虫崩䖢” 为“beng sha”。同时,他还指出,“beng sha”发音与英语、法语等13国外语的“蝴蝶”无直接联系,但第一个音节bang与壮侗语有不少近似的。

李禧记现代小铺

 

严修鸿认为,蝴蝶与羽化再生有一定关系,南方一直存在蝴蝶图腾;人在舞蹈或蝴蝶曼妙盘旋飞舞的动作,古汉语叫做“婆娑”或“媻娑”,而后者就是“ban sha”,与虫崩䖢发音很像,两者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多年来,廖锡祥关注大良虫崩䖢历史研究。据他介绍,虫崩䖢的前身是龙耳,令大良虫崩䖢脱胎换骨的是20世纪20年代大良什饼商李禧的十二子李翘云。一天,李翘云把旧存虫崩䖢渣碾碎,和在借来的新面粉中,因为虫崩䖢酵种起了作用,这批新产品特别美味香酥,入口即化,很受顾客青睐。于是,他得到启示,就用这个调和法做食材,并在操刀、拼形、油炸工艺上进行改进,制作出独特风味的大良虫崩䖢。清末民国,在珠江流域的渡口、船上,均有小商贩销售大良虫崩䖢、龙江煎堆、杏仁饼等饼类。民国时期,到南洋大户人家做佣工的顺德妈姐远渡重洋前,将大良虫崩䖢用精美盒包装好,贴身带到东南亚国家,时时欣赏,寄托怀乡之情。

据了解,1979年至1981年,顺德勒流点心师简财在几内亚“援外”工作期间,制作大良虫崩䖢招待该国总理等官员;1997年,大良虫崩䖢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2001年起,大良虫崩䖢远销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百年老铺的前世今生

早在明清时期,顺德开设专门售卖饼食的糕酥馆,所售的饼食既是节庆的食品,也是有钱人家平常用来消遣的休闲食品。

据大良镇志资料记载,李禧记(1840—1921)是顺德着名食品制作商,早年从业小食,后改业柿霜饼,李禧第11子李翘云改良大良虫崩䖢,饮誉粤港澳以及新加坡等地。

李禧记现代小铺

 

展览重点呈现了李翘云改良大良虫崩䖢的经历。20世纪50年代之后,李禧记后人坚持传承大良虫崩䖢制作。李翅云的侄儿李其芬(1923一2000)在大良旧马路碧鉴下基巷开设个体经营。1957年,李其芬加入顺德糖烟酒生产合作店,下半年烟酒合作店转为顺德糖烟酒公司,他在公司属下的加工场担任场长,负责制作虫崩䖢生产直至退休。当时,“李禧记虫崩䖢”以顺德糖烟酒公司的“大良虫崩䖢”品牌行销各地。

改革开放后,李其芬的儿子李学雄于1985年开设了“李禧记虫崩䖢店”,并在大良着名景点清晖园附近开设多家分店。之后,李禧记家族其他成员李文源、李美萍等人开设李禧记虫崩䖢分店。

对于顺德大良的老街坊来说,李禧记应该在他们儿时便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对于所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李禧记也一定是他们不能错过的美食打卡点之一。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延伸阅读:

 

热门相关:倾心之恋:总裁的妻子   法医娇宠,扑倒傲娇王爷   修仙界最后的单纯   可疑诊疗室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