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是橘子?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悉尼歌剧院近日迎来了自己的50岁生日。这栋坐落在悉尼港便利朗角的建筑于1973年落成,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杰作,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世纪40年代,不少世界级的指挥家来悉尼演出。他们能与当时的悉尼市政官员说上话,表示悉尼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大都市,需要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他们需要一座歌剧院。许是指挥家的话触动了市政官员,1956年2月15日,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发布了“便利朗角国家歌剧院”的竞赛计划。

主办方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个参赛作品。200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他在12月份比赛结束前,将自己的12幅作品寄到了悉尼。

关于乌松作品胜出的过程,并没有详细的官方记录,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他的作品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认可,大多数评委表示,他的设计太与众不同,太大胆了,不适合作为悉尼的新名片。幸运的是,一位晚些加入评审的评委从被淘汰的作品中看到了乌松的作品。他把它捡起来,摊开,再一次给其他评委看,“这应该是我们的赢家,正是因为它与众不同!”1957年1月29日,这位当时还不知名的丹麦建筑师赢得了5000澳镑的奖金。随后他带着全家搬到了澳大利亚,成立了一个建筑事务所方便其作品的建设。

歌剧院的修建过程充满考验。1959年工程启动,计划建筑工期为4年,预算约为700万澳镑。但实际工程启动后,人们发现,当初令人折服的贝壳状设计实现起来极其艰难,加上施工中出现的矛盾和人员更迭,悉尼歌剧院最终历经14年才于1973年完成,整个建筑成本高达1亿澳镑。

作为主设计师,乌松对歌剧院的建设倾注全部热情,不断修改图纸,努力推进工程。然而1965年州政府人员更迭,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介入项目,监督歌剧院的所有款项。当时,乌松提交的最新预算为1250万澳镑。支出越来越多,政府却没有看到明显的进展,便开始扣留工程款。乌松感到自己的创作自由受到限制,无法实现其完美的想法,于1966年退出项目。

直到2008年去世,乌松再也没有踏足澳大利亚,更没有亲眼看到竣工后的歌剧院。所幸这个充满创意的梦想最终还是得以照进了现实,乌松退出项目后,工程交由数位设计师共同负责。1973年10月20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悉尼歌剧院揭幕。

据说,乌松在多年后曾经和人说起,这个看似船帆的设计灵感其实是他在看孩子剥橘子时产生的,只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得到官方证实。有趣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最初的设计理念,歌剧院后来进行改建时还请了乌松的儿子担任设计监督。至于他是不是那个当年剥橘子的小孩,就只有当事人才知晓了。

热门相关:国破山河在   你好,墨先生   至尊龙帝陆鸣   苍穹龙骑   这个大佬有点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