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为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更多稳定性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赴海南特派记者倪浩】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副理事长潘锋14日在第四届消博会现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中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标志协定,《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自2021年3月生效以来,为中欧人民带来了诸多实惠,促进了中欧经贸的发展,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稳定性。
潘锋认为,未来,中欧之间可以讨论推进更多为双方老百姓和企业带来实惠和利益的协定,进一步加强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
根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类型,用于表明来源于某一地区产品的特定质量和信誉,如“普洱茶”“巴伐利亚啤酒”等。为加强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促进地理标志产品贸易,中国与欧盟于2011年启动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谈判。历经22轮正式谈判和上百次非正式磋商,双方于2020年9月正式签署协定并于2021年3月起正式生效。
潘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协定的签署是中欧经贸合作的重要里程碑。“自签署以来,我们中欧双方携手同行,共同探索、共同努力,在地理标志这一领域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截至目前,有200余个欧盟和中国食品的标志性名称受到保护。三年来,为中欧双方的地理标志提供了高水平的保护,促进了中欧经贸往来。”
13日下午,中欧地理标志展示馆在第四届消博会主会场开馆,金华火腿、周至猕猴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法国香槟、西班牙埃丝特巴橄榄油等百余款优质地理标志产品“空降”现场。潘锋告诉记者,中欧之间一直保持着地理标志领域的对话和论坛,而且是“高级别、高层次的”。他透露说,5月份,双方将再一次组织对话与沟通,届时将有中欧双方的企业参与。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潘锋表示,对于中欧经贸合作而言,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虽然面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但中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仍达到了18.6亿美元,中国也是欧盟农产品出口的第三大目的地,出口额未降反增,展现了中欧在农产品合作上的坚实基础。
“我们看到中欧在经贸关系上因为政策的变化出现一些起伏。但不管双方在制度上有什么不同,民以食为天,双方在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提供高质量产品上是没有分歧的。至少在中欧地理标志这个领域,双方的合作不会存在什么阻碍。”潘锋称,“协定签署生效三年为中欧经贸关系带来了稳定性,这是显而易见的。未来,中欧之间可以讨论推进更多类似协定,为双方老百姓带来实惠和利益,促进中欧之间的经贸发展和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