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视野和市场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

编者按

近期,国内外各方面关注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相关问题。对此,我们要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判断相关领域产能是否过剩,关键要看全球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中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近日,我们将通过本栏目陆续推送系列评论,帮助各方更好了解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最近,国际上有些政客和媒体把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与“产能过剩”相关联,这既违背经济学基本逻辑,也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必须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运行、国际分工合作条件下,国际产能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中国产品为世界各国提供优质高效供给,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全球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球产能布局是市场规律和经济全球化共同作用的客观结果

以全球视野看,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各国的产业结构以及不同行业的产能水平是由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按照经济规律,各国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分工合作,是全球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民众福祉的重要举措。当前,一些国家的加工制造产品为全世界所欢迎,一些国家的高精尖产品面向全球销售,都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全球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对于微观主体而言,根据市场化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生产能力、面向全球需求扩大销售市场是各国企业的天然选择,跨国企业也正是在这种规律作用下发展壮大起来的。需要注意的是,将供需平衡限定在一国范围内,忽视市场经济下的比较优势,把各国出口优势优质产品等同于“产能过剩”,实际上否定了国际分工的合理性、经济全球化的规律性,违背了深化国际合作、共生融合发展的大势潮流,将给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福祉造成巨大损失。

二、把供需波动等同于“产能过剩”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常识性错误

以市场眼光看,产能是否过剩取决于供需关系。一方面,由于供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很难精准预判市场形势,产能调整与需求变化往往并不同步,供给等于需求的“绝对平衡”是偶然的、瞬时的,更多时候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不断优化调整的“动态平衡”。实际上,宏观经济周期、消费者偏好调整、贸易壁垒、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等因素都会加大企业调整产能的难度,任何国家都会出现某些行业、某些时段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局部的供需缺口与整体的动态平衡并无矛盾。另一方面,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看,一些新兴产业在完成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的初期阶段后,企业为抢占市场会大量投资、新增产能,这就是新兴产业的“潮涌”现象。“潮涌”会导致产能规模在某个时间点超过当时的需求,但这种现象是阶段性的,也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新兴产业进入成熟期,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优质产能逐渐脱颖而出,相对落后的产能退出市场,供求自发调整并归于动态平衡。把这种现象简单认定为“产能过剩”,既忽视了市场机制在供求关系变化中的主导作用,也不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果经济领域专业人士提出上述观点,更是有故意混淆视听、歪曲事实以达成不可告人目的之嫌。

三、中国始终是全球繁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和合作,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运行的重要支撑。中国依托完备高效的产业体系,持续发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稳定器”作用;中国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成为各国企业的商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优选生产商,苹果公司供应链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来自中国大陆,宝马公司在中国有超过460家本土供应商。随着创新能力提升,中国企业正在成为领先技术的重要供给者,在汽车领域,多家跨国公司与中国新能源车企加快技术合作步伐,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为全球汽车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国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有主张、也有实干,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的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全球热销产品,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各国民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绿色产品,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坚定维护市场经济原则,是各国企业扎根发展的理想沃土。中国坚持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全面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开放平等包容的姿态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让各国企业充分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在市场端,中国大市场建设惠及全球,2023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94.7万辆,在中国市场交付60.3万辆,约占其全球市场的1/3。在投资端,多数外资企业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一季度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20.7%,德国、东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48%、5.8%;科尔尼发布的《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FDICI)报告》显示,中国从去年全球第7位跃升至今年的第3位,位居新兴市场排名榜首。正是看到中国的广阔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优质外资企业选择与中国同行,投资中国、赢得未来。(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 金轩)

热门相关:傅爷怀里的假千金真绝了   我的女友不可能是怪物   异界之极品奶爸   文娱缔造者   九星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