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探讨流失文物返还难题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茜】编者的话:6月19日上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山东青岛召开。次日,该会议配套活动——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27个国家、2个国际组织及中国有关部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的150位代表出席会议。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流失国家提出返还文物要求,归还从殖民背景中移出的文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文物返还为何如此重要但又如此困难?中国在会议期间提出哪些建议?目前流失文物持有国对此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中外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讨论。

部分持有国仍保持沉默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古巴、洪都拉斯和南非等非亚洲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活动开始前,这些代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路途遥远,但此次参会很值得,因为他们一直很关心返还流失文物的议题。代表们对参与国,特别是东道主中国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表示高度期待。

“这次会议非常、非常重要,”亚美尼亚中国合作关系发展中心主席阿尔曼·姆希塔良一脸严肃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表示亚美尼亚和中国一样,也有很多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其中就有几件被陈列在大英博物馆。

加拿大国际法律师梅琳娜·尼阿迪斯是一家位于伦敦的文化遗产归还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她在20日参会期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本人有一半希腊、一半柬埔寨血统,这两种血缘的国家都在被这个问题困扰。本次来参会,她就大英博物馆归还帕台农雕塑的问题也咨询了很多机构。“帕台农雕塑是这个问题上最大的案例之一,我知道很多国家目前正在关注这个问题。”

斯里兰卡文化官员朱迪·尼兰·库雷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物返还不是要“清空所有的博物馆”,也不是要求文物拥有国归还所有的流失文物。对于一些流失文物,它们可以在海外向外国观众展示斯里兰卡的历史和文化,而对于目前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来自斯里兰卡的公元8世纪的镀金青铜多罗菩萨圣像等国宝级的文物,它们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尊严”,需要归还。

马尔代夫共和国迪维希语、文化和遗产部财务执行官阿斯玛·阿里在会上发言说道,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需要解决这些不公正现象。保护和归还这些文化物品不仅仅是把事情做好,这事关恢复尊严。

虽然目前有很多文物溯源国提出了返还文物的要求,但一些文物持有国却仍旧保持沉默。会议上,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段勇介绍了日俄战争结束后,被日本军队掠夺走的唐鸿胪井碑的情况,并呼吁日本政府将其返还中国。

在1906年10月至1908年4月之间,日军驻旅顺镇守府将唐鸿胪井碑及碑亭拆解装船作为所谓“战利品”运回日本,由海军部接收并于1908年即明治41年4月30日“交给宫中”,重新安装陈列在日本皇宫内的御府(即战争纪念馆)之一的建安府(专门纪念日俄战争)前院直至今日,长期秘不示人。

段勇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和国际社会已经从法理上完全否定了日本在中国非法攫取的各种权益,理应根据国际公约精神和伦理道德原则将其追索返还。“我们希望日本政府和国际社会积极促成唐鸿胪井碑的返还,并以此为案例,在尊重文物的民族情感、承认文物的普世价值、坚持交流的道德标准、正视历史的传承经历、默认法律的局限作用前提下,以面向未来的合作态度共同推进建立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公平正义新秩序,”段勇呼吁。

文物回家,中国再次提建议

为什么归还这些流失文物如此困难?在与许多国际法专家和学者交谈后,《环球时报》记者发现,目前最大的障碍是许多丢失的文物已经过了文物追溯期,再加上一些博物馆比较“固执”,一定要遵守很久以前制定的国际公约规定,让文物归还变得难上加难。

本次研讨会发布了成果文件《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以下简称《青岛建议书》)。

《青岛建议书》鼓励加强对话沟通,开展互动合作,就探索解决此类文物的保护与返还问题,提供公正、科学与可持续的方案。

这是我国继2014年主导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后,再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为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的保护与返还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许多参加活动的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文物返还需要采取一些新的行动和应对政策来与时俱进,而不是像某些博物馆那样“固守旧习”。多位文化代表表示中国发布的《青岛建议书》是“恰逢其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霍政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青岛建议书》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提出处理殖民背景下流失或以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具体方法和建议,形成妥善解决此类文物保护与返还问题的公正、科学、平衡与可持续的方案。

斯里兰卡文化官员库雷会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发布的《青岛建议书》为业界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目前斯里兰卡也在就返还殖民背景下的掠夺文物和文物持有国荷兰交涉,他认为本次会议上学习到的一些经验可以帮助这些文物更好地返还。

英国“丢失艺术品登记”组织文化遗产部门主管奥利维亚·怀廷会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青岛建议书》是为文物溯源国和持有国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她对《青岛建议书》中的一些建议印象深刻,比如,通过研究文物溯源和物品本身进行集体合作和达成共识,她认为这不应该只在一国进行,而是在全世界所有国家。

“我认为没有这种共识,很难向前发展。允许其他国家的人来研究并查看这些物品本身,然后让文物溯源国做出决定,这至关重要,”怀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中方收到文物在美流转物证

近十年来,兼具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殖民背景文物成为国际流失文物返还的热点,以法国、德国、荷兰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对待流失文物的传统顽固立场和僵化处理态度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参会后,《环球时报》记者也能明显地感受到部分来自文物持有国的学者和官员对于这一问题友好和支持的态度。

怀廷告诉《环球时报》,作为英国人,她能感受到英国公众对归还被掠夺文物和“承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变得更加开放。他们除了关注文物本身,也开始关注这些文物的来源国以及这些文物的溯源历史。

会议期间,来自英国、美国、挪威、德国和中国相关文博机构负责人与高校专家学者就文物溯源研究、保护与返还国际合作分享了各自的实践和认识。

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馆长培特·斯奈尔通过视频发言介绍了去年返还中国的7件圆明园石柱。这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建筑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

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馆中央档案馆副馆长、亚洲艺术溯源研究员克里斯汀·豪瓦尔特通过视频发言介绍了德国博物馆藏品中与清代义和团运动有关的文物。2022年9月起,德方项目组和7家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展开研究工作,就德方馆藏疑似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劫掠的中国文物进行系统性研究,梳理文物档案信息,从而考证这些文物流失的历史脉络。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表示,年内将出台一部指南,为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尤其是缺乏中国文物研究能力的中小型博物馆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识别馆藏中疑似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劫掠的中国文物。

会议期间,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德安教授将该校图书馆收藏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第二卷和第三卷在美国流转物证移交国家文物局。这份物证是一个曾经装有子弹库帛书碎片的包装盒盖。

子弹库帛书是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也是在我国发现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子弹库帛书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非法盗掘时出土,1946年流转美国。帛书中保存相对完整的部分现为赛克勒基金会所有;余下部分收藏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原名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

夏德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此举是中美之间良好的文化外交,“我的目标是尽我所能,帮助子弹库帛书尽快返回中国……我认为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

热门相关:全能千金燃翻天   93女爱男欢   全民女神:重生腹黑千金   我向斐少撒个娇   恐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