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14世纪黑死病“激发”英国酒馆文化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的酒馆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一家热闹的酒馆都是当地人社交活动的中心,具有很强的社群凝聚力。曾有英国作家盛赞,酒馆就是“英格兰之心”,更有媒体称“两次世界大战都不能让英国的酒馆关门歇业”。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英国特色文化的兴起竟然与中世纪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疫——黑死病密切相关。
美国新闻网站Medium报道称,13世纪,英格兰酿酒不受官方限制,为此民间私酿普遍,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酿酒师”。且在实现酿制工业化之前,女性是支撑酿酒行业的“主力军”,中世纪的英国将女性酿酒从业者称为“麦芽娘”,她们就在自家厨房酿酒,然后就近卖给邻居和路人。
有史料记载,中世纪时期英格兰及欧洲西北沿海地区的酒水消耗很大,有些人甚至是把酒当水喝。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水资源污染严重,酿造后的酒则比水更安全。14世纪中期,黑死病登陆英格兰南部,病毒迅速扩散,英伦地区尸横遍野。
瘟疫来袭时,多个欧洲国家的统治阶层反应迟缓且不作为,主要的抗疫方式就是“拼命祈祷、迅速逃离”。虽然一些地方也采取了隔离措施,但不少小酒馆仍在营业。当时很多欧洲民众认为黑死病是“神的惩罚”,于是放弃抵抗,过上了“醉生梦死”的生活,终日豪饮不休。
这场大瘟疫几乎带走了欧洲一半的人口,幸存者们疫病过后的心态普遍发生变化,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马克·贝利形容道:“他们开始舍得在吃穿上花钱,品尝口味更佳的麦芽酒,在面包等主食上更加讲究,在奶制品和肉类上的消费也不再吝啬。”
民众更加舍得花钱的背后是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由于人口锐减,疫情过后的普通劳动群体不仅工资大幅上涨,还多出了更多闲暇时光。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载,在当时,农奴可以随时对农场主“撂挑子”。到15世纪中叶,英国的整体薪资水平提升了250%。
由于英国的消费群体“有钱又有闲”,其酒馆行业迅速发展,很快形成商业规模。贩卖私酿的家庭小作坊、“啤酒屋”转型为拥有门店的正规餐饮机构,接受市场监管。之前偶尔酿酒贴补家用的“麦芽娘”也成了“全职酿酒师”。除了酒水外,多数酒馆还提供一些特色小菜。每日晚间,附近社区的客人就聚集到酒馆里,人们在喧嚣热闹的环境下小酌一杯,闲话家常,还可以进行一些室内游戏——英国的“酒馆文化”就此形成。
随着行业发展,一些酒馆规模越来越大,客流量与日俱增。到了1577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大小小酒馆有1.7万多家,按当时的人口计算,平均每200人“共享”一家酒馆。
数百年来,酒馆在英国的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英国古老的“老斗鸡酒馆”历经了无数次动乱、疫病与战争,但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几个世纪以来从未中断经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为了提振士气,英国不少酒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照常营业。
英国记者皮特·布朗表示,酒馆几乎可以算作“英国社会的基石”。即便是在非饮酒者心中,该类场所也是社会生活的核心。(高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