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经历深度调整 大浪淘沙后向阳而生
本报记者 李春莲 刘 钊
在经历了高歌猛进后,2023年的新能源行业在不断进行深度调整和产业升级。光伏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在技术迭代下正加速优胜劣汰。碳酸锂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锂价逐步从“天价”回归合理区间。储能行业更是一路快速生长,在量价挤压下进入“挤泡沫”阶段。
大浪淘沙,向阳而生。新能源行业在自我重塑后正迎来曙光,企业不断降本增效和技术升级,行业在创新驱动、穿越周期后也将更加有力前行。
光伏行业
技术迭代迎新生
“如果说2023年有行业热词的话,我想一个可能是‘过剩’,另一个则是‘降价’。”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日前表示。
2023年光伏行业的市场环境出现显著改变。由于光伏市场本身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产能过剩风险加剧,叠加新老产能迭代,竞争内卷愈演愈烈。光伏产业链价格更是连续走低,组件的招投标价格甚至已低于1元/瓦,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滑。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超过1TW。其中,中国光伏产能占比超过80%。而今年全球组件需求预测规模为525GW。
随着产能进一步释放,光伏行业竞争加剧,迎来深度洗牌。市场压力逐渐传导到整个产业链,开工率普遍下滑。在光伏产能过剩、组件价格屡创新低的情况下,生产效率低、产能落后的厂商将逐渐被市场淘汰。此外,不少跨界进入光伏领域的企业开始抛售相关项目选择离场。
行业已迎来深度洗牌,未来更需要抱定信心。对此,光伏行业头部企业发出高声疾呼。“光伏行业应该多增加‘我对你的环节支持,你对我的环节支持’,相互有所差异和侧重。相互成全,彼此兼顾,实际上才是最好的商业生态,而不能搞简单地重复建设、盲目的内卷,这些只会让整个行业的生态举步维艰。”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
虽然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但这恰恰是技术进步的助推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任何产业不可能在任何时间点都是产能和需求完全匹配,有时会出现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所带来的竞争加剧也意味着效率提升,这会推动进一步的创新,新的产品出来以后,需求就会超过新产品的产能,这就是技术进步的路径。”
面对当前的行业形势,光伏企业也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接受挑战。高测股份董事、董事会秘书王目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当前的光伏行业现状,公司持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聚焦硬脆材料切割环节,从设备、耗材及工艺多维度全方位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创新筑牢技术领先‘护城河’,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尽管进入产业调整期,但我国光伏产业链在各个环节的竞争力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我国在光伏主要生产环节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超过80%,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多晶硅和约98%的太阳能硅片、85%以上的太阳能电池以及80%以上的光伏组件。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在融资收紧的大环境下,叠加BC电池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光伏行业大幅度、重复性产能扩张有望告一段落,未来行业新增产能将逐渐向自身具备良好造血能力的龙头及新技术突破较快的企业集中。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核心需要通过光储协同发展、多类型能源协作、电力系统顶层设计等克服消纳问题,未来随着国内光伏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全球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下有望快速实现供需平衡。
低质产能出清
迎高质量发展
与光伏行业类似,因为短时间的供不应求企业一拥而上,使得锂资源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但消费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增速却不及预期。碳酸锂价格在2023年从60万元/吨的高位下降到最新的10万元/吨左右,行业快速调整让不少企业从“躺着”赚钱到陷入亏损边缘。
行业调整之快让不少新进入者措手不及。有的公司不得不转让“天价”锂矿,有的公司海外锂矿收购也因此搁浅。在碳酸锂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上下游企业也在积极应对。诸如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公司都在向下游拓展产业链,通过垂直一体化模式实现利润最大化。
综合目前的供需格局来看,2024年碳酸锂价格或仍旧处于下跌态势,这也意味着高成本产能还将被出清。正信期货研究报告显示,根据海外矿山和盐湖的投产计划,明后年将是全球矿山和盐湖放量的大年。预计明年全球碳酸锂供应141.6万吨,较今年增长36.3%。在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后续可能逐步出现价格重心下移,倒逼高成本产能退出的情况。
与光伏和锂资源类似,在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运用储能技术提升电网运行安全和稳定性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企业不断上马储能项目,以期快速分得市场红利。2022年被称为“储能行业元年”,而2023年则成为“扩产之年”。
根据全球储能数据库的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装机规模突破10GW,新增规划建设中的项目规模已达100GW以上,若第四季度能完成10%,年内装机规模将超过40GWh,为去年全年装机水平的3倍。
消费还未大规模开始,产能就已过剩,储能行业在狂奔后快速陷入了低价竞争。目前,储能系统价格已经跌至成本线附近,行业“野蛮生长”没多久就到了“挤泡沫”阶段,产能过剩下的价格淘汰赛也再次来临。不过,在储能产品同质化竞争下,市场淘汰的也是低端落后产能。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上游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传导至下游储能系统,价格一直呈下行态势。11月份,应用于源网侧、2小时磷酸铁锂电池的中标均价已跌破900元/千瓦时,与今年初相比下降47%。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提到,全行业理性看待价格战之后的行业发展趋势。产能过剩、制造业过剩并不完全是坏事,过剩带来价格下降,带来行业的进步。储能市场将在洗牌之后持续扩容,在高质量发展中迎来景气度的上行。
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下,产业链中电池等环节的持续降本有望推动储能行业持续增长。
刘为还表示:“随着储能行业蓬勃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配储、参与电力市场机制等一系列政策,这将进一步促进储能行业的发展,加上今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和风电、光伏初始投资成本都大幅下降,为新能源和储能的进一步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
行业乘风破浪前行
不管是光伏、锂电还是储能,产能过剩后必然会出现市场规律下的优胜劣汰,有技术创新的头部公司将持续发挥领头羊作用,而没有技术加持的公司则将被淘汰出局。
尽管新能源行业经历短期调整,但在还未实现大规模应用之时,这个领域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不断靠技术创新来穿越产业波动。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以及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科技创新以及降本增效一直是行业的主旋律。近年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迭代、生产力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等一大批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光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共同协作,使得光伏度电成本十年间下降超85%。
所谓不破不立。新产业的每一次波动背后都在提升技术门槛,都会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淘汰旧技术,这是产品升级迭代的成长路径,也倒逼着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和转型升级。
日前,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备受关注的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竞争力。要大力支持企业深度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推动优化行业技术标准,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实现符合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当前新能源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是节点性的,一些企业由于库存及市场份额等原因不得不降价,这无法避免,但这也正是行业洗牌的契机,深度调整后的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林伯强进一步强调,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产能更是占据世界一半以上,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仍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以看到,2023年,以光伏、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乘风破浪”,而以氢能、钠电等代表的新一轮技术也在不断寻求突破,蓄势发力。
“人类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碳加氢’的过程,能源应用的演进也是如此。”美锦能源董事、美锦氢能科技董事长姚锦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发挥氢能产业链“链主”带动作用,引领上下游开展绿色物流运输共同降碳。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其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12月21日召开的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聚焦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可以说,新能源行业发展成绩斐然,但仍任重道远。展望2024年,在经历了产业调整和升级后,新能源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