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基建投资聚焦新兴产业 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开年以来,河南、安徽、湖南、江苏等多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冲刺“开门红”。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建投资发力稳增长的同时,各地纷纷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例如,在河南“签约一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共685个,总投资5921.9亿元,占“签约一批”项目投资总额的89.1%;苏州计划开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到147个,年度计划投资257亿元;深圳、上海、厦门等地首批集中开工的新项目中也涉及重大科技和产业项目。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找到新的突破方向。新兴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方向,行业处于上升期,成长性强,潜在投资空间广阔,且项目预期回报较高,与地方通过投资稳增长的目的相匹配,成为重点发力方向。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罗啼明认为,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是“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部分,这促使地方将新兴产业等领域作为重大项目建设的重点发力方向。

2023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多地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2023年12月份举行的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到,2024年要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发展,积极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河南在召开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时强调,2024年要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开年首批重大项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各地在2024年发展新质生产力“开了好头”。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反过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链条式与集群式发展,进而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罗啼明对表示。

董忠云认为,通过投资构建新质生产力,各地能够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中科技创新因子权重的提升,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高端化发展。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同时更好兼顾短期经济增长与解决环境、能源等长远问题之间的关系,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

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基建投资转向新兴产业等领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董忠云建议,在政策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将新兴产业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并确保后续政策落地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各地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资建设,并加大金融政策支持,促进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降低投资项目融资成本。另外,各地应通过政策引导,为当地企业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支撑,并支持企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本报记者 谢若琳  见习记者 张芗逸

热门相关:大明武夫   随身英雄杀   少林武僧在异界   少林武僧在异界   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