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规模化应用可期

本报记者 贺王娟

氢能产业持续升温。日前,十三部门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老旧运营柴油货车淘汰更新、老旧机车淘汰更新、标准提升等方面作出规划,其中,氢能被多次提及。此外,今年以来多地出台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发布了促进氢能或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拟建设的绿氢产能规模已经超过100万吨。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正进入快速成长的新时期。

多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日前,作为氢能领域风向标的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FCVC 2024)在上海举办,此次展会汇集了国内外300多家企业和品牌参展。《证券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观人员在研究不同燃料电池系统的设计构造,金属双极板、质子膜等核心技术展台也吸引了多人驻足。

“可以看出,各家公司的产品技术迭代速度都在加快。”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展会的最大感受,就是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节奏在加快,燃料电池系统多个核心环节的国产化程度已经很高。

捷氢科技展台工作人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展品的亮点是燃料电池系统部件的国产化,这有利于提升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质子膜、金属双极板、树脂原材料、氢能电磁阀、碳纤维储氢瓶、电堆、催化剂、氢燃料电池车等涉及氢能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的关键产品在展会上展出。

“从电解槽、运氢装备、储能电池到质子膜、重金属催化剂用量、电堆的单位功率密度,许多方面都有喜人的进展。”在展会的主题报告环节,张晓强表示,近年来,在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全链条上,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方面不断取得成绩,同时在氢能的多场景应用、规模化生产等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研究部部长邵志刚表示,目前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初步解决了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系统的国产化,核心关键材料催化剂膜的国产化也在路上,预计很快会稳定生产。

对于当前国内氢能产业取得的成绩,张晓强提示,面对氢能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仍需提升氢能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当前,在质子交换膜等方面仍然有很多技术难题需攻关。

拓展下游应用场景

成本和规模化应用被认为是当前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展会期间,多家氢能企业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尽管发展氢能源的方向已十分明确,但目前氢能的下游应用场景有限,多在交通及电力行业运用,且仍处于商业化的初期,只有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才能加速推动氢能大规模产业化的进程。

国创氢能常务副总经理韩福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规模化应用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氢能要提升价格优势,除了通过技术手段降本之外,还需加快规模化应用,拓展应用场景是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前提。

目前,氢燃料电池在低空飞行器、储能电站等场景已有探索运用,此外,绿氢和工业副产氢在船舶、石化、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应用也在推进。

不过受制于技术、成本、下游场景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氢能应用最成熟的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常务副理事张进华表示,目前主要经济体正在加速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在重型商用车领域的战略部署。

在张进华看来,培育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复杂系统工程,国内也要进一步加大燃料电池重型商用车发展力度,推动汽车产业低碳全面转型。此外,基于当前示范基础,开展跨区域大规模示范联动,拓展应用场景,进一步推进技术验证和产品的迭代升级。

“相关支持政策对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的研发、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改进、应用场景的丰富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祖似杰表示,当前氢能燃料汽车规模应用的商业模式仍需突破,氢能推广应用的基础设施还需加快建设。

祖似杰认为,中长期看,通过高速干线运输的物流场景是最有可能实现商业模式突破的场景。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是保持燃料电池技术领先性、实现燃料电池规模化降本和全面推广的关键领域。

热门相关:超萌迷糊妻:BOSS大人别这样   天命为妃   第99次离婚   隋唐君子演义   脑洞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