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跨境电商发展短板
近日,经济日报联合京东发布一组调研数据显示,伴随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跨境网购。海关总署测算,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进口5483亿元,增长3.9%。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5%以上,正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跨境电商是由数据驱动、网络支撑,线上线下协同,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国交易的新型交易模式,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在技术、模式、供应链等方面已形成全新业态。高水平跨境电商不仅为中小微民营企业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渠道,也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对外贸易、助力消费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支持力度,先后设立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持续优化海外仓布局。目前我国跨境电商销售网络已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涉及服装、美妆、家居、数码、母婴等多个行业,覆盖“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运输”等整个贸易链路,跨境电商得到持续发展。
也应看到,我国跨境电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短板。数字基础设施仍不完善,线上服务平台功能尚未健全,通关便利化仍存在一些难点、堵点,出海品牌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仍然不足,跨境结算、金融支持等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接下来,发展跨境电商应以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引领,以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为重点,强化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结算、金融等支持服务,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更好满足跨境电商的服务需求、消费者的跨境商品需求,加大力度推进国内产品和品牌出海,加快形成外贸创新发展新优势。
强化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依托我国设立的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结合各地产业禀赋、产业特色,积极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鼓励跨境电商企业立足技术、质量、服务、文化、体验等品牌内涵特质,强化出海品牌培育和建设,着力塑造中国制造的品牌新形象。加强跨境电商平台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健全全球供应链体系,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增强国内外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加大力度支持跨境注册自有商标、开展产品国际认证、申请专利,加强国际合作,强化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
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仓储、物流、支付、数据等全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货物进出口通关、销售、物流、税收、金融、海外仓等境内外全流程数字化贸易闭环,实现“一点接入、一站式”综合集成式服务。鼓励跨境电商相关主体在国际航空、班列枢纽城市,以及重要贸易节点地区布局建设海外仓,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海外仓服务网络,降低物流服务成本,提高跨境电商配送时效,增强消费者跨境网购获得感。
优化结算、金融等支持服务。简化中小微跨境电商企业的外汇收支手续,支持银行和其他符合条件的非银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电子交易服务。建立健全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网络,加强跨境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对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创新承保模式,通过各类信用保险产品组合,加强融资服务和风险保障。优化跨境资金结算服务,促进出口货物在境外发生的仓储、物流等费用与出口货款轧差结算。
持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优化跨境电商出口流程,探索推广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清单核放、汇总统计”通关模式,推进组柜拼箱、简化归类申报,实现出口成本更低、通关更便捷。创新“单一窗口”备案申报、出口海外仓退税“白名单”、独立站订单报关等模式,推广实施跨境电商直购进口模式,实现跨境消费电子订单、支付凭证、电子运单等实时传输海关,促进“买全球更快速、卖全球更便捷”。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伟利 王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