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也是“硬通货”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信义也是“硬通货”
——四川彭州创新举措激发志愿服务热情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10版)
电钻、钳子、扳手、梯子……这些偶尔急用的工具,买吧,长期闲置;借吧,谁家常备?在四川成都彭州市,居民凭借“信义贝”,在家门口的“信义驿站”就可租到这些工具,随用随还,十分方便。
“‘信义贝’是我们推行的互助符号。”彭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社治委主任付启章介绍,近年来,彭州市创设“信任互助社”,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开展邻里互助等都可以获得“信义贝”,“信义贝”可以兑换日常生活物资或服务。
临近中午,彭州通济镇圆通坝社区的“爸妈食堂”热闹起来,老人只需花两元钱就能吃到四菜一汤的营养午餐。
两块钱连成本都不够,但这所食堂已经开了3年,还在彭州其他乡间开起了分店。这是如何做到的?圆通坝社区党总支书记蔡波说:“食堂通过信任互助社,吸引了大量志愿者、社工做志愿服务,成本就降下来了。”
在“爸妈食堂”用过午餐后,年过古稀的童春秀老人拎起扫把,帮忙打扫卫生。社区负责人发给了童春秀3个“信义贝”。
“‘信义贝’可以买东西、买服务,1个‘信义贝’价值1元钱。”童春秀高兴地说,这些“信义贝”不论是去逛菜市场还是逛超市,甚至儿孙回来停车,都可以用,“用‘信义贝’可比花钱光荣多啦,它代表我是一名积极的志愿者!”
信义也是“硬通货”激发了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随着“信义贝”的流行,其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群众生活越来越便捷,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在天彭街道东林社区,一条名为“檐里·有请”好物街的步行街,就是“信义贝”的流通地。记者在街区逛了一圈,不由得被各种场景吸引:在红旗超市便民服务台,有居民正在用“信义贝”兑换米面;飞云研学小店里,有中学生正在报名参加非遗研学活动;创客小店里,年轻人正在畅谈梦想……
“别看这是由集装箱组成的一条街,但是应有尽有!”居住在附近的王研说,全家老小的生活需求都能在街上得到满足,邻里和商户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目前,彭州全市用“信”场景已扩面到135个村(社区),实现13个镇(街道)全覆盖。彭州还开展了闹元宵、赏花节等信义市集活动,持续丰富用“信”场景,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彭州信任互助社累计发放“信义贝”30余万个,撬动社会资源价值300余万元,吸引爱心商家1350余家、爱心居民3.48万余人,形成了“信义贝”与社会资源双循环的网络,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李晓东)
热门相关:重生之神级败家子 诱妻入怀:老公,手下留情! 奉旨成婚:悍妃训夜王 重生后我成了权臣的掌中娇 娇妻在上,蜜蜜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