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始终“箭在弦上”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魏家庄街道以高质量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防震减灾始终“箭在弦上”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前沿阵地,也是灾害事故的直接承受单位和第一响应单位。近年来,在市地震监测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市中区魏家庄街道持续发挥党建引领“指挥棒”作用,未雨绸缪、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在全市率先开展地震预警系统应用建设,预警终端基本实现辖区全覆盖。2022年,辖区麟祥街社区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2023年12月,街道被省地震局认定为全省防震减灾基层治理现代化示范创建试点单位。
完善机制应急联动更高效凝聚红色力量守牢安全防线
面对辖区现代商贸综合体与老旧小区混杂,建筑数量多、类型广、人口密度高,应急安全压力大的情况,魏家庄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创建工作“最小单元”,立足“平战结合”推进防震减灾网格化建设,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划分27个网格,在每个网格成立由网格长、民防队、基干民兵组成的应急小分队,确定1名党员骨干担任防震减灾网格员,推动网格点防震减灾类问题在网格中协调化解,实现党的组织和防震减灾工作全覆盖、无遗漏。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直接关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魏家庄街道不断强化各级应急救援力量,以街道应急分队和应急救援站为基本力量,整合网格员、社会组织、热心居民等组建“零距离”防震减灾志愿服务队,用好党员干部积极到社区“双报到”制度,以“红色物业”为依托成立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组成的联合党支部,将各方优势资源转化为战斗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共赢”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
同时,街道充分发动“蓝天救援队”等辖区各类型社会组织进行联动,帮助商圈、街区、社区、企业商户进行安全工作专业指导。蓝天救援队70余名队员定期深入学校、小区实地为居民和孩子们开展安全知识宣教、应急救护知识科普等公益活动,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普及以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民居抗震设防为重点的防震减灾知识。
强化能力撑起安全“保护伞”提高应急处置保障能力水平
综合防震减灾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魏家庄街道邀请中国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专家,根据街道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按照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方案的原则,设计定制化街道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方案,增强示范街道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在市地震监测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30余万元,在社区、商场、学校、高层建筑等区域部署立式地震信息服务终端8套、高音喇叭10个、地震信息接收机2台、地震预警应急灯7个,地震预警终端布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依托“智慧魏家庄”信息管理平台,街道运行网格员日常巡查与社区智慧管理服务模式,搭建“社区干部+监测员队伍+社区应急志愿队伍+居民互助群+外来社会力量”无缝对接的安全网,用好喇叭、守好夜,及时采取提前转移疏散、关停易受灾场所等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不断充实、完善救援力量结构,街道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编制《魏家庄街道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预案》,按照“五有”要求,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为紧急避险临时安置点,保证突发情况下可以随时启用。
强化宣传减灾科普更“走心”
群防群治格局加快形成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街道牢固树立“防震为民”理念,以申报“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为抓手,统筹民康里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同生里等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新·埠”暖心驿站等阵地资源,济南曲山艺海博物馆、百年宏济堂、非遗传承基地等历史文化资源,万达城市综合体、盒马鲜生等商圈资源,设置咨询宣传点、张挂警示标语、摆放科普展板,开展“非遗+防震减灾”“商圈+防震减灾”活动,打造集参观、体验、训练、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民康里“防震减灾科普一条街”。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既要走心又要走实,这样才能真正把“安全种子”播种到“群众心田”。广泛动员宣传。结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时间节点,街道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开展防震减灾系列科普宣传,组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七进”活动80余次,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册、宣传品3万余份。制定“安全积分”兑换机制,创新安全劝导兑换“安全积分”互动治理新模式,以志愿时长积攒安全积分,引导居民、党员、新业态群体等200余名志愿者广泛参与宣传活动,在辖区内广泛树立大安全大应急意识。
此外,魏家庄街道积极制定防震减灾演练活动计划,链接蓝天救援、宏济堂等专业社会组织,分级分类在辖区酒店、商场、超市、学校、高层建筑、居民小区每月开展1次应急演练活动,累计开展防震等实战演练80余次。组织居民观看灾害预防电教片、皮影小剧场,参加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知识培训课堂,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保障防震减灾演练实效性,提升辖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应急避险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报记者刘阳通讯员党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