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三夏” 夺丰收丨河北“三夏”生产一线见闻④:农民增收有“法宝” 良田种粮底气足

农民增收有“法宝” 良田种粮底气足

——河北“三夏”生产一线见闻④

6月13日,在涿州市林家屯镇富民屯村,小麦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收获作业。 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摄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

6月13日,在涿州市林家屯镇富民屯村,机声隆隆,农机手们驾驶着小麦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驰骋,金黄色的麦粒很快装满车斗。

站在田埂上,涿州市歆农家庭农场负责人董红岩捧起一把麦粒,放一粒在嘴里说:“今年小麦长得好,收成不错。”

金黄麦田,籽粒饱满,掂一掂丰收分量沉甸甸。今年董红岩种植了2000亩小麦,亩均产量估摸着能达到600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刨除所有成本,收入不逊于往年。

这块农田有啥丰收“密码”?

董红岩的这片地,属于高标准农田。“稳产增收,离不开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指着眼前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董红岩告诉记者,今年小麦先是跨过了病虫害这道坎儿,后来又在灌浆期受到干热风侵袭,能夺取丰收,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硬实力”。

同样是农田,高标准农田与普通农田相比,到底“高”在哪儿?

董红岩对比今昔,打开了话匣子:“原先田间是不到两米宽的土路,一过车就尘土飞扬,尤其是下雨后变得泥泞不堪。现在修了水泥路,农机进来了,集中连片耕种,成本降了一大截。”在他看来,高标准农田,就是农民增收的“法宝”。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伴的,是高效节水系统的推广。小麦每个生长阶段都要靠水提劲,现在董红岩的农田里安装了自动化喷灌设施,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对麦田实施水肥一体化灌溉,不仅省时省力,还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三到五成。

“过去是‘浇地’,现在是‘浇庄稼’。”董红岩说,特别是遇到大旱天,自动化设备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不仅浇得匀,而且不容易干。不像以前,2000亩地浇完一遍,最先浇的地又旱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田间管理能够对症下药、精准提效。董红岩指了指地头的气象监测系统说,它就像一双“眼睛”,可实时测量风向风速、温湿度等,为农田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河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小麦、玉米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全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造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节水增粮能力显著增强。

农田条件提升了,地也好种多了。在邢台市宁晋县东枣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宁晋县科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农作物病虫监测站,可随时监测农田苗情、墒情、病情、虫情,预测预报病虫发生种类及趋势。

“以往需要跑到田间取样,如今连上手机,数据一目了然,预报准,还及时,人站在地头就把活儿干了。”宁晋县科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义龙竖起大拇指说,丰收和良田息息相关,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收完小麦种玉米,一茬接一茬,种粮底气更足了。

耕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慧化、数字化的赋能。让良田里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才能生产向绿、效益向优。

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省综合实施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36,比2019年提升0.44个等级,耕地质量总体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粮食要高产,良田是保障。今年,全省各地将加快推进350万亩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化项目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并强化质量监管,完善管护机制,确保年底全部完工。(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

热门相关:超级吸收   神话版三国   我真是非洲酋长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呆萌小萝莉:高冷男神太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