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平说丨脚上的泥点子 利民的金点子
一大早,一个消息刷屏了。
中央宣传部追授徐利民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徐利民生前是浙江省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他扎根基层33年,用沾着泥土的双脚走遍浦江的山川村落,丈量民情民意,兴办利民实事。如同上山那颗冲破泥层的万年稻种,他燃尽52年的生命能量,激活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家乡父老的福祉。
面子,从乡里乡情中挣来
徐利民经常走村串户,鞋子上总是沾着泥土。他懂得怎么与乡亲们聊天,懂得乡亲们藏在心里的诉求,更懂得解开乡亲们内心的纠结。2009年,虞宅乡张村想建一条通村公路,造新路涉及土地征用款,村里一时谈不拢,徐利民就一户户上门去做工作。有的村民白天在外打工,他就深夜去聊天。那是怎样的聊天情形呢?村民张海军说,“他到我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找我爸爸,跟我爸爸聊几句家长里短。我现在想起这种场景都想哭。”让村民想哭的聊天,结果当然是充满善意的,征用款一分钱没涨,事情就谈妥了。乡亲们说,利民开口说话了,要给他面子的。
这面子来自于双向的熟悉与深知,是群众给这位泥土干部的特供。
徐利民创新驻村法,用 “一卡五单”绑定民情民意,电话24小时开机,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
徐利民牵头落实智慧停车、24小时公厕等215个惠民项目,创新推出“民情暖哨”网络平台,百姓诉求处置率达99.8%。群众亲切称他为“浦江人最质朴的儿子”。
点子,从泥土的深耕中得来
徐利民33年扎根基层,厚土的滋养给了他智慧,他回馈给大地以金点子。这是他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眼光评判资源,用数据筛选建议而得到的金点子。
2005年,虞宅乡的山区群众用水紧张,三五户人家凑一笔钱,用PC管到三五里地外的山坳里去接水,而不少村干部则主张在自己村边挖口塘,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吗?对虞宅乡地形地貎、山川河流了然于心的徐利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建一个水库!
在建水库的两年时间内,他前往水库工地100多次,头戴笠帽、手拿柴刀,饿了吃饼干,渴了喝山泉,带领村民成功修建深清源水库,彻底解决了一万多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去年浦江大旱,村民们说,多亏了利民的好点子,让他们免遭缺水之苦。
新光村是网红打卡地,每天都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参观村里的古建筑。留住这些古建筑的正是徐利民。当年,一位外地客商想收购村里的诒谷堂,徐利民好言相劝,阻止了这桩交易。他向村民们提出建议,走乡村旅游的路子。如今,赚到了钱的村民们说,这条路子走对了。
浦江葡萄是当地农户的致富果,口袋丰盈了,脑袋也得富。徐利民左手浦江书画,右手浦江葡萄,让艺术与产业相遇,产业给艺术以灵感,艺术给产业以灵魂。
路子,从乡野到殿堂上下求索而来
上山文化遗址是先民留给浦江人的宝贵遗产,徐利民“注视着那颗小小的稻米,从此一眼万年”,全身心扑到上山遗址的挖掘保护上,每周2至3次赴上山遗址调研踏勘,100余次请教走访专家学者,撰写《上山二十九章》,有力推动了上山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从乡野到殿堂,这条路是他上下求索硬闯出来的。
为了拜访考古界的泰斗严文明先生,徐利民在疫情最严重的日子里远赴京城,给严先生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浦江一位老奶奶用上山遗址收割的麦杆编织而成的扇子,这扇子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蕴含着浦江人的真挚情义,深受感动的严先生提笔写下了“远古中华第一村”,代表了考古界对上山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
徐利民深知深爱浦江这片古老的土地,心甘情愿地为她四处奔波扬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山文化摆渡人,浦江宣传的擎旗人。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徐利民式的泥土干部们,行走在“上山”的路上,奔走在浦阳江畔,走村串户,体察民情,汇聚民意,上下求索,思谋良策,他们是一颗颗的种子,在这片“世界稻源”的土地上汲取养分,发育、生长、开花、结果。
热门相关:我真是非洲酋长 善良小姨子2019 呆萌小萝莉:高冷男神太腹黑 捡宝王 穹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