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上的好光景
富平县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六月二十一日摄)。 本报记者 文超摄
本报记者 陈嘉
6月21日,夏至。一场淅淅沥沥的晨雨洒在石川河上,莲叶盛满水珠,飞鸟划过河面,处处生机勃勃。河边的铸鼎广场上,晨练的人依然不少。党雪娥就在附近上班。
党雪娥在富平县住建局石川河管理站工作,是一名讲解员。介绍石川河是她的工作内容。
“在我小时候,石川河可不是现在这样子,就像一条小水沟,而且河道长期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党雪娥说,一旦遇到暴雨,洪水会淹没耕地,还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特别是2003年的那次洪水,汹涌泛滥的石川河给富平造成了不少损失。
石川河虽是富平人的母亲河,但以前并没有给党雪娥留下美好的印象。
2018年,还在南方上班的党雪娥无意间看见朋友拍摄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河水清澈、水量充沛,游玩的人还不少。我以为是南方的海边,后来一问才知道是老家的石川河。”党雪娥说。
党雪娥看到的变化,正是富平对石川河进行全域治理的结果。
“2014年起,县上对石川河进行全域治理,建成城区段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新建堤防10.4公里,使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另外,我们通过加强生态基流保障、建设补水工程、加强中水回收利用等措施,确保河流生态流量;加强截污管网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去年石川河水质达到Ⅱ类。”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西强介绍。
不仅如此,县上还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河长制,河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定期巡河解决问题,相关部门镇办齐抓,协同做好河流管护工作。
流经富平城北的温泉河也因全域治理,不仅让一度干涸的温泉泉眼实现了复涌,更与石川河南北呼应,共同构成了城区两大生态绿廊。绿水青山在过去或许只是大家的愿景,如今已然成为家门口的亮丽风景。
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党雪娥”们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生活。
今年37岁的乔彬彬是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党支部书记,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村里的“新农人”。
2012年,乔彬彬辞去国企工作,决定回乡把柿子产业做大。“杨家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柿子树。过去分散种植,规模小、产量低。我想把种植户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而且我懂电商,对回来创业很有信心。”乔彬彬说。
瞅准目标,抓紧干就对了。乔彬彬一回来便投资建设厂房,并在2014年创立了陕西新农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淘宝、微商销售,直播带货,推出“喜柿”“富柿”等品牌……一系列营销让杨家村的柿饼火爆“出圈”。2018年卖了300吨,2019年卖了540吨,2020年卖了850吨……销量的稳定增长,让乔彬彬更加坚定了把柿子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我们还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教‘新农人’做电商,为大家介绍客户,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出去。”乔彬彬介绍。
不仅如此,在乔彬彬的带领下,杨家村还探索出“党建+合作社+公司+集体经济+农户+青年”的模式,让更多人从柿子产业链上获益。
和众多地处渭北旱塬的村庄一样,杨家村一度深受水土流失之困。如今,柿子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生态环境的改善功不可没。
“过去一下雨,雨水混着泥巴从坡上冲下来,土地越冲越薄,肥力都没了,完全种不了庄稼林果。”杨家村柿子种植户杨争川回忆道。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生态治理股股长解建军介绍:“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我们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道路为骨架,采取坡改梯和保土耕作等措施,对坡面、沟道进行全面治理。杨家村片区一共营造水保林1350亩,修建梯田1950亩、生产道路18公里。修建的梯田均用来栽植柿子树,每年可为群众户均增加收入5000余元。”
如今,站在改造后的旱作梯田上极目望去,成片的柿子林绿油油的,格外喜人。不过,旱塬上的好光景不止于此。
在富平县城关街道新庄村,“80后”王默打造出“小柿人”IP形象,反哺家乡;在柿子咖啡店喝一杯现调咖啡成为新时尚;柿染工坊里的手工艺品开辟了创业新领域……
正如杨争川所言:“现在的日子就跟咱这柿子一样,甜蜜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