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湘潭新模样丨湘潭市积极构建“一湾两心,一带一环”的全域文旅发展格局

“未来湘潭新模样”系列报道⑤

擦亮“经典红色”名片

——湘潭市积极构建“一湾两心,一带一环”的全域文旅发展格局

全媒体记者 杨阳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总规》提出以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挖掘全域资源要素,串珠成链,构筑彰显美丽湘潭的全域魅力格局。

健全保护体系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湘潭,那毫无疑问是红色。

这里走出了毛泽东、彭德怀、陈赓、谭政、黄公略、罗亦农等老一辈革命家,拥有红色资源300多处,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革命文物占总体量的70%以上。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湘潭与生俱来的使命和担当。

不仅如此,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湘潭的湘钢、湘电、江麓、江南、湘锰、湘纺等一批老牌企业工厂遗留下来优秀的工业遗产,诉说着辉煌的厂矿记忆;湘潭因商而兴,发达的城总文化记载着千余年来城市的繁华和变迁;韶山灌区是湖南省综合功能最全、灌溉面积最大、建设影响最广、文化底蕴最深、综合效益最好的引水灌溉工程,闪耀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

这些都是湘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总规》建立健全包含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历史文物、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如重点保护市域60处红色革命遗存,主要包括分布在韶山、乌石、东山周边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彭德怀故居、黄公略故居、周小舟故居、陈赓故居、谭政故居、李卓然故居等红色遗存。保护代表湘潭地方文化记忆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9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9大类。

划定安全“红线”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

《总规》明确提出,统筹划定包括湘潭市域各级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水下文物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等保护范围,建立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保护对象的空间信息。

严格保护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总面积52.34公顷。

重点保护39处历史建筑,总面积1.14公顷,建立完善的保护档案,设立历史建筑保护标志,提出具体保护与利用要求。

整体保护城正街和窑湾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51.30公顷,明确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和核心保护范围,保护和延续城市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

此外,保护好地下文物埋藏区4处,总面积352.69公顷。

促进活化利用

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用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保护传承的应有之义。

对此,《总规》提出,充分运用文旅融合手段,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一湾两心,一带一环”的全域文旅发展格局。

“一湾”指打造湘江大湾区的魅力城区,“两心”指建设韶山文旅核心、绿心文旅核心,“一带”指建设“韶山—绿心”黄金旅游带,“一环”为湘潭名人文旅环。

湘潭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建设韶山—城区旅游公路,支撑“韶山—城区黄金旅游带”;建设风景旅游公路环,支撑“市域文旅环线”;建设莲城绿道,串联全域景点的绿道网络,以此串联各级文旅节点,带动全域文旅融合发展。

1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热门相关:万界点名册   前夫有毒:1000万夺子契约   不负荣光,不负你   驭房我不止有问心术   顶级气运,悄悄修炼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