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文旅业盛夏绽放,奏响特色产品与科技赋能的双重奏
炎炎夏日,暑期旅游热度持续上升。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一系列旅游产品和主题线路,丰富暑期供给,各地也纷纷备足特色文旅大餐,避暑游、亲子游、毕业游、研学游、文博游、乡村游、夜间游火力全开,点燃暑期旅游经济。受需求拉动、供给创新、政策促进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个暑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创新不断、热度日升。
近年,我国旅游业逐步驶入发展快车道,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文旅产品。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特有的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把青山绿水、蓝天净土和人文风情进行深度融合,打造本地特色的文旅品牌,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符合游客需求的优质服务和特色旅游产品。
结合当地特色,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在保持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民俗的基础上打造出特色街区,推进更多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文旅项目落地,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和消费融合发展的新地标。武汉吉庆民俗街保留老汉口里建筑风格,融入许多当代时尚元素,其饮食文化、消费演艺文化、红色文化等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成为宣传荆楚文化、聚集汉味美食的重要地标。武汉昙华林街区保留历史文化,叠加商业区域,融合古城文化与现代商业烟火。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乡村旅游,保持乡村村落、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原真性,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充分展现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品格品位,持续增加乡村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广西龙胜一年一度的“开耕节”,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了二千多年的农业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旅客,成为当地以文旅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各类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烈士陵园成为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奋进力量的生动课堂。“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据统计,2023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比上一年增加23.61亿,同比增长93.3%。全国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人次持续攀升,乡村旅游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新兴产业。
协同融合,催生文旅发展新兴业态。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旅游理念的不断改变,旅游业走向全面发展新阶段,多样性、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文旅需求继续推进旅游业供给侧创新和结构性优化。各地积极进行主题性、体验性、知识性、场景化、情感化、娱乐化的旅游业态布局和新产品研发,通过“旅游+”的创新创意,重构了场景消费新模式,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新产品。
旅游+非遗。将传统技艺、民俗文化、民族节庆“串珠成链”,精准对接旅游产业项目,把非遗巧妙融入“吃、住、游、购、娱”,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旅游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设立非遗博物馆、文化园区等,让游客在浏览中了解非遗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领略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结合当地传统习俗,如节日庆典、庙会、灯会等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发非遗主题的手工艺品、纪念品等,与餐饮、住宿等旅游商业业态相融合,如开设非遗主题餐厅、非遗主题民宿等,让游客在就餐、住宿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熏陶。在山东曲阜,以《诗经》为主题的雅乐表演、灯火闪耀的尼山夜游季、汉服游园,当地在创新中“活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旅游+研学。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寓教于乐的研学游,以“学”为目的,以“游”为载体,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被视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暑期作为一年中最长的假期,是研学的最佳期。家长希望通过研学旅游,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游”之余,更能“学”。“宜昌博物馆互动研学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将展陈与虚拟剧情相结合,打造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宇宙星空等研学课程。研、游方式的结合,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旅游+科技,旅游+演艺,旅游+交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越来越多的领域同旅游“同台共演”,一同体验,相得益彰,在由“独唱”向“合唱”的融合中,不断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服务美好生活、共促经济繁荣。
科技赋能,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旅游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传统旅游业态、产品和服务的全面升级,有力地激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动能,让诗与远方更好联结,让生活更加美好。
科技使旅游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使旅游业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快车通道。人们可以在线上获取与文化、艺术等相关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资讯,在线购票、订酒店、刷码入园进馆、智能客服、智能导游、客流监测等,旅游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有序,管理效率大大提高。智能设备的运用,如无人机旅拍、电子导游、机器人送餐等服务,渗透到旅游休闲场景,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如今从随团游、自由行到游轮游、自驾游览,人们出游方式更加多样。
进入5G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XR等交互技术的蓬勃发展,“沉浸式”“互动式”等体验成为旅游新业态的关键词。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利用文化设施和旅游服务场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场景,使旅游业发展实现时空可“穿越”、历史可再现,满足人们“求新、求奇、求知、求乐”个性化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类型丰富的旅游新业态、新场景,让人们在旅游中领略和感受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在福建永定,世界遗产土楼与知名游戏IP“天涯明月刀”创意结合,给游客带来新奇体验。在河北邯郸市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们在游览实景的同时,可以对“虚拟空间”进行拍照,与历史人物蔺相如、廉颇来一张“数码合影”。“滕王阁江右文化数字体验馆”运用人工智能、动作捕捉等技术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线下场景,设置数字化展项,展示江右文化风貌……这些创新和实践丰富了游客的文化和旅游体验,也处处彰显着科技造福人民的理念。
随着科技创新与旅游“双向奔赴”,随着旅游与其他产业的不断融合、协同发展,更多文旅“新场景、新产品”将被开发、消费新活力被进一步激活,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将持续得到满足与提升,旅游经济将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姚瑞华(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