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万达小镇获批建设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

8月15日,记者从贵州省文联了解到,中国文联批准建立第三批19个“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名列该批实践基地名单。

中国文联实施的“文艺两新”(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集聚区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自2022年启动,旨在鼓励、引导各“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引资源、立项目,推进基地协同发展,激发“文艺两新”创造活力,构建文联与基地良性互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新批准建立的19个“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既包括经济发达地区“文艺两新”有规模的重要阵地,也涉及相关艺术领域具有特色的“文艺两新”集聚区,同时兼顾东北、华北、中西部省份“文艺两新”发展势头较好地区。

自“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措施实施以来,前两批的实践基地围绕“文艺两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团结凝聚“文艺两新”功能得到充分彰显,基地建设迈入机制化、规范化轨道,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国文联系统引发良好反响,也带动各地建立了不同层级的“文艺两新”基地。

为打造更多联络服务“文艺两新”的有效载体,中国文联日前印发《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整合调动各成员单位优势力量,推动文联与基地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通过“文艺两新”品牌共建、培训交流、宣传展示、采风创作等,切实做好“做人的工作”“推动文艺创作”与“文艺两新”工作相衔接、相贯通,更好地服务于“文艺两新”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文艺两新”团结引领向基层延伸、向纵深拓展,为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两新”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文化资源富集,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非遗之乡”。2017年丹寨万达小镇建成以来,近千名“文艺两新”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落户小镇,石桥古法造纸、苗族银饰、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非遗项目,在此获得更大的展示舞台,这些非遗项目在创新机制推动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介绍,万达小镇的许多非遗传承人和“文艺两新”示范带头人,成为农村家庭实现就业创收的强大助力,书写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此次丹寨万达小镇获批成为中国文联第三批“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对进一步促进省、市、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贵州省文联高度重视“文艺两新”工作,成立“文艺两新”联络办公室,加强对“文艺两新”组织及人才的团结引领、管理服务等。据了解,省级文艺家协会成立了“文艺两新”专业委员会,积极吸纳“文艺两新”会员,加强服务管理;出台《贵州省“文艺两新”集聚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先后为安顺市平坝稻花香里和黔东南州丹寨县万达小镇揭牌、授牌;通过贵州省“文艺两新”工作推进会,推动省级文艺家协会、各市(州)县级文联“文艺两新”工作落实落地。

人才队伍建设是“文艺两新”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年6月,省文联举办了全国首个由省级文联组织开展的剧本娱乐行业培训班,为促进贵州剧本娱乐行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举办“文艺两新”骨干人才培训班,为全省“文艺两新”代表提升政治素养、创作能力、职业道德、艺德修养等方面的素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同时,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文联“文艺两新”工作会暨“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观摩交流会、“文艺两新”行风建设培训班等,吸收借鉴中国文联和兄弟单位先进经验,为更好地服务本省“文艺两新”队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编辑/陈江南

二审/赵相康

三审/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