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集团河北电力有限公司:“追光逐风”造福一方百姓
国家电投集团河北电力有限公司探索“绿电+生态+乡村全面振兴”模式
“追光逐风”造福一方百姓
近年来,国家电投集团河北电力有限公司积极参与承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为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姓增收致富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截至目前,该公司每年为承德地区供发绿电电量3.5亿千瓦时,创造税收近8000万元。
8月16日航拍的正北沟光伏电站。通讯员于洪喜摄
·荒山上建起光伏电站
8月16日,承德县三沟镇二沟村正北沟连绵群山上,一块块光伏板依山就势排列,不停地吸纳阳光,转化绿电。光伏组件的铺设,进一步减轻水土流失、优化土地利用,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以前这片是闲置荒山,除了提供些烧火做饭的柴火,没有别的用处。”二沟村村民任福明说,自从2013年底在荒山上建起光伏电站,荒山变成青山和“金山”。
承德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清洁能源发展空间,引来众多企业关注。2013年初,正北沟光伏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当年12月31日投产发电。
“这个电站是当时国内单体最大的山地光伏项目,也是冀北电网首家投运的光伏项目,为承德发展山地光伏项目蹚出一条新路子。”国家电投集团河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洪斌说,该项目每年可输送清洁能源电量约1.5亿千瓦时,每年实现节约标煤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4500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约260吨,相当于种下1875万棵树。
10多年来,该电站通过科学合理管护,光伏场区除了作业道路和设备厂房外,绿色覆盖率接近100%。
“每年我通过在电站务工收入2万多元,山上的青草,还成了大伙儿养殖牛羊的好饲料,真是一举多得。”任福明说。
据介绍,通过为周边村民提供光伏场区植被修剪、防火联防等岗位,电站每年支付各类劳务费用200多万元。
在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同时,电站还织牢一张“安全网”。打开电站地图,4000多亩场区内有12条沟岔、6个居民组,不少居民与林地只一墙之隔,随着植被日益茂盛,防火压力逐年增大。
“近年来,我们不断更新场区监测系统,从只具备视频监控到兼具红外摄像、火点自动捕捉等功能,智能火灾监测系统可对电站及周边3公里范围,做到全天候监测、无死角覆盖,并接入全市防火监测指挥体系,实现‘一网整合数据、一屏观全场、一体应急联动’。”正北沟光伏电站站长王坤说。
据介绍,正北沟光伏电站投运后,该公司在承德县、平泉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地相继建成打虎石、威王山、扶摇台等光伏电站,承德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40兆瓦,每年可为承德地区供发绿电电量3.5亿千瓦时,创造税收近8000万元。
·绿能“下乡”打造绿美乡村
走进平泉市小寺沟镇姚杖子村,几乎家家屋顶都安了光伏板。屋顶光伏的普及,不仅提升绿电供给,还在引领一场农村能源变革。
“过去在家里烧煤取暖,墙被熏得黑乎乎。现在用光伏取暖,温度自动调节,屋里干净整洁多了。”姚杖子村村民苏文说。
近年来,国家电投利用农村闲置屋顶为当地百姓安装屋顶光伏。村民不仅不需要出钱,还可以获得租金,每年冬季产生的绿电优先用于取暖。
“‘分布式光伏+电取暖’模式与煤改气、煤改电等取暖方式相比,具有清洁无污染、利用效率高、施工难度小等优点。”刘洪斌说,目前,小寺沟镇已有1656户村民用上光伏取暖,每年减少村民取暖费99.36万元,贡献绿色电力约900万千瓦时。
今年3月,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郭家湾乡梨树甸村的2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每年可输送绿电约4000万千瓦时。该项目有效提升农村区域能源供应灵活性和可靠性,为农村能源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效支撑。
建一座电站,富一方百姓。郭家湾乡光伏电站每年为属地纳税约450万元,还为当地667户村民发放扶贫补助200万元,确保每户每年稳定获得3000元收益。该公司承德县扶摇台光伏电站每年为当地666户百姓发放扶贫补助200万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为推动农村地区风电发展,与农村分布式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实现多能互补、深度融合,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助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支持各类投资主体与当地村集体按“村企合作”模式共同开展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支持村集体依法通过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等方式共享风电项目收益,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是推动农村能源革命的有力抓手,也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目前,我们正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全力推动‘驭风行动’,为壮大当地村集体经济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国家电投集团河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发展部负责人郝跃辉说。
·深度帮扶助村民稳定增收
“多亏了驻村工作队,帮我们建起养殖场。现在一年能收入20多万元,日子比以前强多了。”走进丰宁满族自治县波罗诺镇老庙营村肉鸡养殖场,6排鸡笼整齐排列,养殖户敖冬娟正操作自动化设备,为肉鸡投食喂水。
老庙营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全村252户768人,贫困户就有128户377人。
2016年2月,国家电投集团河北电力有限公司组建驻老庙营村工作队,正式开始定点帮扶工作。按照“党建引领、产业造血、文化提振、新风培树”工作思路,工作队积极谋划光伏电站、蔬菜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建强村“两委”班子,完善道路、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带领全村百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驻老庙营村工作队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由于地处山区,耕地面积较少,脱贫后,村民收入存在较大不稳定性,仍有返贫致贫风险。”刘洪斌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公司根据定点帮扶村村情,充分发挥企业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村级光伏电站“绿电增收”项目、精准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深入挖掘“民宿+”融合发展潜力,逐步构建“绿电+生态+乡村全面振兴”模式。
该公司捐资建设4座村级扶贫电站,每年实现增收240余万元。以村级扶贫电站为依托,增设光伏运维、场区消缺、场区除草等公益岗60余个,培养出一支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光伏运维队伍。积极引进、探索、推广农业新技术,大力推广苍术大榛子套种技术、山楂大基地项目,做大蜜蜂、肉牛、肉羊、生猪、肉鸡等养殖规模。引导村民树立民宿与自然资源、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意识,鼓励村民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把自家小菜园变成“增收园”,让庭院经济有看头更有赚头。目前,该村建设民宿41间,庭院种植农户50余户。
“8年前,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人均年收入2200元左右。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8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2763元。”老庙营村党支部书记孙桂富说,在工作队持续帮扶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老庙营村一定会越来越好。(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 通讯员于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