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梅小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和谐度。

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加强志愿服务政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定,加强多层次、多类型志愿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组织动员优势,鼓励在志愿服务中实现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干部示范、各类干部全面参与。企事业单位完善志愿服务制度,组织职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各类学校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将志愿服务融入学生日常教育和实践活动。鼓励老年人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同时,拓宽社会动员渠道,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型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其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形象和公众影响力。鼓励社区组织利用丰富资源,开展常态化社区成员在本社区就地开展志愿服务,促进社区自治与和谐发展。

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厘清志愿服务需求,全面分析全社会不同领域、地区、组织和群体的志愿服务需求,进行志愿服务需求侧规范管理。强化志愿服务项目管理,激发志愿服务组织活力,加强志愿者培训,开展绩效评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满意度,推动志愿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和完善。

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利用组织动员体系和多种网络服务平台,发挥多元文化、民族特色优势,利用当地传统组织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从而壮大队伍力量。加强组织建设。指导和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的治理结构,确保志愿服务体系规范、高效,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城乡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机构,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培训、交流和管理的平台,促进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既可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更能激发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和完善。

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完善发展政策法规,制定法规、规章、标准和操作指南,为志愿服务提供稳定的政策、财政和物资支持,使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章可循,依法实施,合乎规制。注重权益保障,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资和安全保障,加强安全培训和保险覆盖,确保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获得充分保障。强化激励褒奖,设立星级志愿者认定制度,根据服务时间和质量给予表彰和奖励,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将服务时间转换为积分,用于兑换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同时,提供法治支撑,推动制定和完善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活动健康有序进行,通过法律援助和普及活动,提高志愿者和公众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降低法律风险。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