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老街展新颜 共建“幸福路”
人车分道而行,商铺烟火融荣,小微共享花园里“种”满了商户和居民们共同的愿景。这是昌平区城南街道昌盛小街如今的常态风景。曾经的缺乏活力的老街在昌平区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过程中,重拾“青春”,也成为昌平区深化“昌盛模式”,打造北京市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新样本的生动实践。
今年,昌平区城市管理委、区精神文明办、区规自分局联合牵头,制定了昌平区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指导各属地镇街开展背街小巷治理工作,将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工作纳入城乡环境检查考评范围,每月对202条背街小巷开展常态化全覆盖检查,通过不断摸索制定并印发了《背街小巷后续管理办法》《区级考核验收办法》《日常管理指导意见》,形成背街小巷精细化长效治理机制。系列治理让昌平区涌现出一批精品街巷和网红打卡地,从城南老街至介山路,升级后的“昌盛小街”就是其中之一。据悉,“昌盛小街”案例已经被纳入北京市2023年精品特色街巷攻略,为同类型背街小巷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党建引领 规划先行
昌盛小街,原名介山路,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全长628.5米的街巷连接起了昌盛园、介山、世涛天朗等五个社区,138户商铺沿街而立,涵盖餐饮、零售、服务、批发等多种生活服务门类,是昌平老城区“全品类”生活服务道路的典型代表。
一条“介山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城南人。但是,随着周边社区的改造完成和居民商户需求的日益提升,小街整体环境愈显老旧,交通秩序混乱、公共空间匮乏、商业活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改造提升,迫在眉睫。但是一条街的改造涉及到环境、交通、小区立面、商铺规划等方方面面。面对如此体量的街区改造,为破除反复施工带来的弊端,昌平从区级层面统筹,全局规划指导,将短时间、低成本、可持续的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昌盛模式”,创新性复制到背街小巷治理中。在具体实施上,由城南街道牵头推动各项工作落地,成立了“一班一组一支部”,即项目专班、工作组和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凝聚合力,用规划指导前行。
为了实现顶层设计与居民需求相匹配,在规划设计阶段,昌平区就将小街9个方面的40余项改造细节交给居民代表去投票选择,改造过程中组织多方主体对话,群策群力、统一思想,让专业设计理念与商户、居民需求相呼应。
同时,将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纳入城乡治理、文明城区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完整社区建设、垃圾分类等各类重点工作整体谋划中,科学设计、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确保每一个规划都落地“成真”。尤其在解决改造资金短缺问题上,大胆创新,统筹运用社会资本、专项改造资金和社区党建经费,用“小成本”撬动社会“大效益”。
系统治理 美丽“蝶变”
改造后的昌盛小街,迎来了美丽“蝶变”。“夏有阴凉,冬有暖阳,整体环境也美观舒适了,这里成了我们休憩娱乐、遛弯购物的好场所。”介山社区居民王然对改造后的小街赞不绝口。
每当看到如今的人车分流,井然有序,王然就会想起曾经的早晚高峰。“用餐高峰期撞上学生上下学时段,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停车不方便,机动车、电动车、自行车随意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通道,交通十分混乱,也特别不安全。”想起曾经,王然无奈地叹口气。
自从改造完成后,原先的人车混行变为人车分流、机非分流,结合小街业态分布,保留54 个机动车位,增加217个非机动停车位和4个货车卸货专用车位,通过合理设立道牙、绿化带,加宽人行步道,形成了“慢行优先”的交通系统。公共厕所、垃圾桶站也整体改造更新,将临街界面装饰成垃圾分类回收宣传标语墙,将脏污地点转变为网红新时尚,同时增加市政绿化,营造出了步移景异、生态宜居的景观效果。
深挖“个性”活力重现
小街变美的同时,也恢复了以往的活力。文韵回响悠长,商业焕然一新,600多年的历史刻进了小街的一砖一瓦中,藏在时光里的历史感和散落街巷的烟火气交相辉映。
介山社区服务站改造后的墙面,600块镂空红砖砌筑在上面,搭配植入的自发光图块,形成了“介山”二字。这个看似简单的现代设计,却再现了老街坊记忆中的“大槐树小门楼”造型,唤醒深藏在居民心底“家文化”。
重新布局介山路南侧居委会,通过压缩办公空间,打造出小街“会客厅”和文化展廊,配合昌盛小街讲述介山历史,与昌盛小街形成互动文化交流空间,既敞开大门为市民提供歇脚之所,也是政企互动、共商共治的平台,增强了商圈黏性。
100平方米的旧车棚也变身成为书店咖啡厅,兼顾小型展览、集会等文化活动场景的“介山书屋”,助推区域增值,实现经营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平衡。
昌平区还结合周边居住楼色系确定街区主题色彩,在统一主调的基础上,进行店铺招牌“个性化定制”,同时在公共区域增设了公共座椅、充电柜、换电柜,满足居民和骑手日常充电需求,设立临时停车区便于居民消费时临时停靠,为商圈消费提供更大便利。“我们有了统一又个性的店铺招牌,整体感受都变好了。在我们店,有好多顾客是因为小街的改造,慕名过来打卡吃饭,生意都比以前红火了。”紫光园昌平店店长杨康说。
商居同盟 融合共生
为了让昌盛小街美丽不褪,活力不减,昌平区创新性提出了“商居同盟 友邻共益”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用于昌盛小街运营和长效治理中。
由城南街道指导,孵化出由社区、商户和社会力量组成的街道级社会组织——商居同盟,负责昌盛小街的日常运营管理。商居同盟选举成立商居同盟自管会,制定“商居同盟”商户规约,搭建商居同盟议事厅、城南相伴APP商居同盟模块、昌盛无界会客厅等沟通服务平台,实现了会员管理、企业宣传、公益项目认领多重功能。同时采用科技赋能的方式,形成统一监管体系。昌平区结合“共管门前事、共享新环境”门前三包专项整治行动,在重点大街、背街小巷商户门前统一安装了“门前三包公示牌”,公示了监督举报电话、门前三包责任书、餐饮企业垃圾清运合同等内容并实施动态管理。在日常检查中,巡查人员通过扫描公示牌二维码可查看商户相关信息,市民也可通过扫码举报商户门前责任区各类问题,并立即派发至相关部门、镇街处置。同时作为市民诉求的反映途径,有效减少昌平区12345案件诉求量。
昌盛小街晨光文具店附近有一处小花坛,虽然只有四五平方米,但错落有致地种植着太阳花、白玉簪、含羞草等数十种植物,不少居民路过都会短暂停留,或拍照打卡,或拿出手机扫一扫了解绿植的品种。商居同盟发起共享绿地行动后,晨光文具店店长韩海霞与隔壁京宇济善大药房店长刘丽率先积极响应。“眼瞅着小街的环境越来越好,想让门口再漂亮一点。”从选花到养护,韩海霞和刘丽一起下足了功夫。
共享绿地行动得到积极响应,是昌盛小街共商共治,实现政府引导与多元参与相协调的缩影。依托商居同盟,昌盛小街开展“一店铺一故事”行动,引导激励商户涵养良好经营环境;开展“新邻里”融入计划,以“小街园丁”绿地认管倡议、街角文化墙设计、征集“我和这家店”的故事等活动,创造居民和商户间的社交场;定期开展商居同盟邻里日主题活动,通过“不找零”消费献爱心、发布福利清单、共圆邻里微心愿等行动,帮门店打口碑,为居民寻福利,为困难群体解难题,将社区人流量转化为小街消费力。一系列特色活动不断创造着居民和商户的连接点,在互动融合中打造有温度的昌盛小街,形成了特有的城市IP。
昌平区还在昌盛小街厚植拥军情怀,挂牌昌平“双拥示范街”,街面51家商铺加入“昌平商企惠军行动”,签约店铺对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给予低至5折的消费优惠服务。
商户与居民,商圈与小区被一条路串联,融合共治,“烟火气”与“时尚范”并存,宜居也宜商。昌盛小街在街巷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也变成了人民满意的“民心路”,成为北京市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的新样本。 (文/魏昕悦)
热门相关:父传子传 我朋友的丈夫 年轻母亲4 百炼成仙 睡服BOSS:老公,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