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湿地修复融入城市更新
一提到海口,大家想到的就是阳光、沙滩、椰林、大海。海口又叫椰城,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有着迷人的热带滨海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海口作为典型的南方滨海城市,受东亚季风和台风双重影响,暴雨、城市内涝等气候问题突出,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强风暴潮入侵等严峻挑战。
那么城市发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2017年,我国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海口位列其中。7年来,海口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和新区建设中,为系统性深化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口创新建立“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将湿地修复融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位和价值。原本又黑又臭的美舍河,淤泥被清理,排污口被封堵,两岸种上红树,水清岸绿,成了贯穿城区南北的重要水生态景观廊道。在寸土寸金的西海岸附近,“让”出1300公顷土地,新建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同时叫停已开工的硬渠排水工程,恢复湿地荒野形态。如今,五源河湿地公园里,水蕨、普通野生稻、红原鸡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相继被发现,褐耳鹰、小天鹅、花鳗鲡、蓝胸秧鸡等珍稀物种回归。
2018年10月,海口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丰富的湿地资源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也为海口市民创造了宜居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海口市聚焦高温、高湿、强降雨等热带岛屿气候特色,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助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走进海口江东新区,你可以看到一座座注重绿色、高效、环保、经济的绿色建筑拔地而起。
有的大楼每一层都种满绿色植物,既有绿萝藤蔓,也有热带棕榈类树木或低矮的灌木,五彩缤纷,犹如一座空中花园。有的大厦将植被“披”在身上,建筑的外立面在建设之初就设计了速阳铝格栅,每一个速阳铝格栅都可装上适合植物生长的营养土,再种植上棕榈类植被,搭配胡枝子、刺槐、马棘、散尾葵等适宜热带生长的植物,为建筑降温。
今年海口再度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海口将在上一轮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进一步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光明日报记者 尚文超、王晓樱、王冰雅、宋喜群、高平、王潇、陈冠合、吕慎 通讯员 金永成、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