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打通农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起飞、悬停、作业、降落……随着无人机平稳落地,人群中响起阵阵掌声。

8月1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无人机飞行培训场上,晋中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贺晓红正为农民现场演示无人机的操作要领。贺晓红很早就意识到使用无人机作业是田间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她特地外出学习操作技术。掌握技术归来后,她组织起20余名农民飞手,手把手教他们操作技术。“我希望让每个人都学会,到地里能独立操作无人机。”她说。

晋中市还有很多像贺晓红这样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在山西省科技厅支持和指导下,近年来,晋中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和产业需求,每年向该市4个“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县选派60名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并组织开展市、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实现农业科技特派员县县全覆盖,并在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匹配、培训、服务上下功夫。记者近日在晋中访农户、进农田,了解当地如何打通农业产业技术服务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供需匹配更精准

太谷区东崖村是远近闻名的红枣村。农业科技特派员张宝艳在一次农技服务中了解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结、退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枣农。于是,张宝艳指导枣农使用有机肥改良土壤,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红枣品质。

“自那以后,我开始开展科普活动,宣传科学施肥、农药使用、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种田技术。”张宝艳说。今年以来,她累计开展600人次的科技指导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000余份。张宝艳因此成了当地农民心中信得过的“庄稼医生”。

要赢得当地农民信任,不仅需要像张宝艳这样热心肠、懂技术的农业科技特派员,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为支撑。晋中遵循“专业对称、供需对接、服务对口”原则,推行派驻单位与农业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积极选派高校院所专家团队和企事业单位、农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深入县、乡、村开展科技服务。

“太行云牛”、黑山羊、核桃、高粱、连翘、红枣等产业,是晋中市“三区”县的特色产业。晋中聚焦产业技术需求,选派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学院、高粱研究所、果树研究所及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与“三区”县基层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

农业科技特派员来了,也将农技送到田间地头。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团队累计在晋中和顺县组织集中技术培训12次、现场培训30余次,培训总人数1000余人次,为和顺县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技术保障;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专家团队解决了农民烦心的优质种子短缺、栽培技术落后等难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专家团队为12家食用菌企业解决了食用菌抗低温防冻害等9项技术难题,并引进3个食用菌新品种。

农民腰包鼓起来

“黄超指导我们盖起了大棚,改进了技术,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年最少能挣六七万元。”在晋中市绿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棚里,社员董继兰对记者说。

董继兰提到的黄超,是一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他积极推广双拱棚生产、平菇发酵熟料无污染生产等10项关键技术,带动太谷区60余户农户种植食用菌。不仅如此,他提供的技术服务遍布山西多地,累计带动5000余人从事食用菌生产。“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帮助农民致富,人生价值才更大。”黄超说。

越来越多农业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晋中大地上,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晋中逐年加大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制定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管理规程,累计选派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返乡创业人才、种植养殖大户、“土专家”等17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使之发挥技术特长,服务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科技特派员陈子昂创建“四化四统一”服务模式,“四化”指的是品种优良化、果农合作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四统一”指的是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营销。这种服务模式促进了核桃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他在晋中及全国其他地区累计推广种植核桃6.4万余亩,有效改造低产低效种植区,实现增产增收,平均每亩增收2100元。农业科技特派员张小军推广“富硒生物营养强化+粉垄深松+渗水地膜穴播”技术,推行“统一农资、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管理模式,带动晋中1900余农户种植富硒黑谷新品种,每亩节本增效近900元。

据介绍,山西根据全省58个“三区”县的专业镇重点产业、特色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情况等,持续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为“三区”县提供精准科技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要按照山西省委要求,学习借鉴福建经验,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逐步向县级延伸,将服务范围拓展至农业二三产领域。”山西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俊义表示,山西力争2025年实现所有县域农业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让每个县都配置一个10人左右的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