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泰仁寿殿开辟青少年第二课堂

在北京颐和园的仁寿殿前学习榫卯结构,在曼谷的摩天轮上俯瞰湄南河夜色,走进金碧辉煌的大皇宫,体验明艳华丽的泰国服饰,为泰国小朋友展示京剧、武术、茶道等才艺……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12名来自中国的小学生化身文化交流官,开启了为期3天的中泰文化交流传承之旅。作为2024第二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大亮点,“华彬环球小使者”交流活动在促进中泰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打造了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摩天轮上看湄南河”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暨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建成一周年之际,在中国文物学会的指导下,华彬文化基金会联合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共同举办了“2024第二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国古建文物的保护、活化利用,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5月12日,经由全国招募、多轮筛选组成的12名9岁—12岁“华彬环球小使者”,在北京参观了世界遗产、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在颐和园的仁寿殿前,“小使者”们领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作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中最为独特的连接方式,榫卯结构巧妙的设计原理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令孩子们叹为观止。之后“小使者”们来到华彬中心,现场体验了搭建、组装中国榫卯结构积木的乐趣。“小使者”李昕之感叹:“古人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能建出这样的房子真是不可思议。”杜若溪说:“中国古建筑不仅仅是漂亮的宫殿和园林,还有好多故事和古人的智慧。”韩茗宇表示:“中国古建筑背后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

5月16日—18日,“华彬环球小使者”在泰国曼谷开展了为期3天的文化之旅。第一站便来到了“泰国版仁寿殿”。为加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去年在泰国落成。该中心主体建筑以颐和园的仁寿殿为蓝本,木构件总量约35万件,采用传统技艺营建,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主导设计,近300名中泰工人参与建设。2023年5月18日,这一海外体量最大的中国传统古建筑在曼谷正式对外开放,首次将中国木结构营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延承在海外呈现。除了在泰国体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出海,“小使者”们还前往大皇宫、玉佛寺,领略泰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参观被誉为泰国“北大”的朱拉隆功大学、KIS国际学校等。

18日举行的“2024第二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小使者”们表演了小提琴演奏、英文演讲、唱歌、武术、京剧、茶道和现场绘画等,并与泰国小朋友们互赠纪念品。凭借在中泰文化交流公益活动中的优异表现,中泰小使者们被授予“华彬环球小使者”荣誉称号。表演中国茶道的马芊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希望将中国茶文化介绍给泰国朋友。“我们这些‘小使者’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次泰国之行,我认识了很多泰国小朋友,泰国传统服饰特别漂亮,我非常喜欢。中泰文化是独特的,也可以是融合的。”刘辅熠说:“中国有长江、黄河、泰国有湄南河。我在摩天轮上看到的湄南河风景特别美。”罗德尔说:“泰国小朋友都友好开朗,泰国美食很好吃。把中国的榫卯结构建筑带到泰国,让更多泰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很有意义。”

一项迫切的任务

18日,参加此次活动的泰国商务部秘书长吉萨达·丹特提致辞称,泰国商务部非常重视中泰贸易和各方面的交流,中国是泰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非常高兴看到今天活动上中国与泰国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与交流互动,希望未来有更多此类活动促进中泰青少年的沟通交流。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教育参赞许兰表示,深藏于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古建文物焕发新生,续写中式传统木作技艺新篇章,为中泰文化交流注入新鲜血液。华彬集团执行总裁严丹骅表示:“华彬环球小使者们跨越国界,从中国仁寿殿走向泰国曼谷的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传递两国青少年间的友谊合作精神。”

“将传统历史的人文价值传承给儿童和年轻人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对青少年进行非遗教育是毕生的努力,需要我们用头脑、用手,更重要的是用心。”参加此次活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地区办事处文化部门负责人景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4年起推广世界遗产教育项目。世界遗产教育以多元人类文明为视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族的”与“世界的”之间的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思想基础。

古建筑文明出海促进文化融合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古建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构建和装饰手法、精巧的榫卯结构等元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观念,也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18日活动的圆桌论坛环节,中泰多位专家学者就“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以古建活化和非遗传承构建全球文化交流平台”以及“青少年跨文化交流及国际教育合作的意义与路径”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表示,中国古建筑可以开辟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让越来越多中小学生走进古建遗址类博物馆,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建造技艺,还可以动手拼插一组斗栱,亲手触摸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学习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

文化学者、作家刘墨在论坛上表示:“古建活化是对其所蕴含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将古建转变为文化展览、艺术表演或公共教育的场所,可以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和学者。”古建筑文明“出海”,更是让一衣带水的中泰两国文化进一步交融。以“泰国仁寿殿”为例,古建活化与非遗传承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桥梁。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称,在古代有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等不断沟通联系着各个主要文明,今天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与互鉴更是构成了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环球时报赴泰国特派记者 张妮 环球时报记者 刘明)

热门相关:无双剑尊   少帅不敢爱   总裁夫人惹不起   威震八荒   欲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