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水、踏云,在乌镇看见绿色未来
临河而居、枕水入梦,乌镇从7000年历史中走来,惹了江南青绿,绘就诗画美景的底色。
依网而兴、踏云前行,一个崭新的10年走过,千年古镇问鼎信息时代的潮头,绿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乌镇的每一处肌理。
绿电点亮“乌镇时间”
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首次举办。转眼十年,西部的风、光化作绿色澎湃的电能,经由特高压网络跨越万里河山,注入浙江、流入乌镇,助力乌镇峰会首次实现“100%绿电办会”。
通过绿证交易、区块链溯源等方式,乌镇西栅景区、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等场馆实现了绿电供应。今年乌镇峰会的绿电供应量超过5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近400吨。这也是浙江继杭州亚运会之后连续举办的第二场全绿电支持的重要国际活动。
不难发现,“绿色”已逐渐成为浙江在国际交流中的名片。这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十年浙江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
特高压是清洁能源传输的“动脉”,杭州亚运会、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所用的绿电都由特高压线路护送入浙。十年间,从两条特高压线路,到建成“三交两直”的特高压骨干网架,丰富的清洁电能,护航浙江在绿色发展之路上长风破浪。
除了外来绿电外,浙江还不断挖潜本地清洁电源。俯瞰今年新建成的世界互联网科技馆,60组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发出的电能够满足整个科技馆每天的基础照明需求。
绿色理念普及和优质服务给予了清洁能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国网浙江电力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浙江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总量3191万千瓦时,截至今年10月,这一数据达到6006万千瓦时,十年来,总量翻了近1番。
近年来,浙江还出台政策,推动沿海地区风能开发,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探索氢能应用场景,持续扩大清洁能源规模。
这十年,浙江用绿色能源叩开绿色发展的大门,润物细无声地将绿色理念的种子播撒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能源写下新生活的注脚
河,是乌镇的筋脉。乌镇的绿色生活,从河的变化也可以窥见一二。
2020年,一艘无人驾驶清洁船在乌镇人民公园落地,借助传感器等数字化技术,无人驾驶清洁船能够准确识别并打捞起水面漂浮的杂物,整个过程干脆利落。这些无人驾驶清洁船在充满电的情况下,续航可达8小时。
纵横贯穿整个乌镇的大河、小河,曾滋养当地经济,也曾因急于发展而被污染,如今,依仗绿色发展理念和数字化发展手段,碧波再次荡漾,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
从乌镇戏剧节到乌镇峰会,十年走过,文化与技术也为当地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2014年,乌镇景区实现营收约10亿元,接待游客量近700万人次,按2023年上半年数据估算,乌镇2023年营收预计可达16亿元,将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
这也对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乌镇峰会期间,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停车场内每10辆汽车中就有3辆新能源汽车,在镇区其他道路上,新能源汽车也随处可见,其中不乏外地牌照。
嘉兴市充电基础设施智能服务平台历史数据显示,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间,乌镇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明显增加。面对新能源汽车出行量的急速增长,乌镇却稳稳承接住了这波充电需求,这是如何做到的?
在乌镇东栅景区停车场内,一台圆滚滚的白色机器人正在为新能源汽车补给电能。这是在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投入使用的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客流量大时,部分充电站会出现等位情况。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满电时能够满足4至5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为居民游客充电提供保障。”国网桐乡市供电公司乌镇供电所客户经理汪自立说。
与普通充电桩相比,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将新能源车辆充电从“车找桩”变为了“桩找车”。它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能够根据充电车辆的位置灵活移动,充电效率也与普通快充充电桩无异。
在乌镇,当地供电公司还投运了多台潮汐充电桩,促成民宿、商铺等客户开放共享私人充电桩。目前,乌镇现有的87个公共充电桩和200余个私人充电桩共同构建起“5分钟充电圈”,新能源汽车充电便利程度可媲美国内一线城市。
由点及面,览看全省,截至目前,浙江建有公共充电桩超10万个,其中,乡村公共充电桩2.9万个,覆盖597个乡(镇),覆盖率达68%,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一数据还在刷新,预计到2025年,浙江将累计建成充电桩230万个以上、乡村不少于90万个,其中建成公共充电桩12万个、乡村不少于2万个,满足4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这十年,从桨声欸乃到车辆蜂鸣,电力基础服务设施与古镇同频共振,浙江绿色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新探索刻画未来生活图景
绿色蝶变,并非仅对峰会而言,同样属于每一名乌镇百姓。在镇上,石板路之下,水管、电力线、电话线构成一个“地下王国”,古镇居民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不会被线杆影响风景;在浮澜桥村,光伏、储能和充电桩有机结合,一幅自带绿意的低碳生活图景呈现眼前。
再将视线扩大,未来绿色生活在浙江全局也已显露雏形——
与农业结合,丽水五都村建成全国首个乡村生态氢能示范工程,通过技术手段将当地农户种植茭白和麻鸭产生的农牧废弃物制备成高纯度的绿氢和生物天然气,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与工业结合,浙江推出“节能降碳一本账”,帮助企业按月做好用能预算管理。在湖州,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联合当地政府推出“工业碳效码”,让控碳变得“一目了然”。在衢州,国网衢州供电公司推出“电能碳一张图”,服务企业提升综合能效应用水平。
与旅游业结合,今年以来,浙江已启动全电景区建设84个,覆盖至所有地市,已初步完成杭州西溪湿地、嘉兴乌镇、丽水仙都等53个旅游景区的全电景区改造。同时,游客入住参与“低碳入住计划”的酒店、民宿,可以扫码获取“电子碳单”,了解自己住店期间的能耗排名,能耗少的可获积分抵房费。
除与三大产业结合外,之江大地上,绿色还嵌入了居民生活的角角落落。
联动生活轨迹,打开“浙江碳普惠”应用,开通绿色低碳场景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线上办理等低碳行为就会被记录,并量化为碳积分,碳积分可兑换多类权益;企业参与绿证交易,可以将绿证作为减碳排证明参与碳市场。
联动金融交易,浙江为金融机构开展合规的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可靠的绿色效益评估指标,助力绿色金融应用于能源节约和碳减排领域。
过去的十年,绿与智撞了个满怀,让乌镇从千篇一律的古镇中脱颖而出,让浙江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的窗口,锻造出的浙江之美是独一份的存在。
下一个的十年,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打开?让我们共同期待!(徐梓沐 张悦 赵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