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柱叫无敌铁牛?两岸三地电影翻译文化PK

  《变形金刚4》的热映,又带动起了两岸三地观众对于影片角色翻译名的大讨论,这股热潮甚至上升到了文化差异的高度。其实,这些好莱坞大片或有趣或奇葩的翻译名背后,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可以设想这样一段对话。观众A:“我喜欢《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观众B:“擎天柱是谁?是柯博文吗?观众C:“不是,是无敌铁牛。”

  这样“鸡同鸭讲”的对话并非异想天开。事实上,暑期巨无霸大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除了能够刷新票房纪录外(截止今日,内地票房已经突破18亿人民币),还能够带动观众们的吐槽热潮。吐槽的焦点除了剧情之外,有关片中角色翻译名的争论,甚至能够上升到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层面,值得深入探讨一番。

  这次争端首起台湾东森新闻的一篇名为《擎天柱、威震天是哪位?变形金刚差“译”》的报道。报道中称:“擎天柱之名虽好威却也好俗气。大陆的翻译很瞎,把帅气的变形金刚变俗气了”。

  看到这样的报道,大陆观众哪里坐得住?于是,立马有专栏作者发表雄文,“翻出旧账”,声讨在台湾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的各种“奇葩”翻译名。首当其冲的,就是著名的“神鬼系列。”在1999年上映的《木乃伊》被翻译成《神鬼传奇》后,如今已经有超过20部各类电影被翻译成了“神鬼XX”。要说到这种无厘头的系列命名,其实,大陆也有“总动员系列”。

  那么,好莱坞大片在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翻译名都是谁说了算呢?这些看似奇葩翻译名称都是怎么诞生的?今天,就聊一聊这好莱坞大片“舶来”改名记。 (文中涉及片名均以内地公映名为准)

“神鬼” 大战“总动员”  都是跟风惹的祸

  如果电影翻译名能够申请专利的话,台湾的“神鬼”系列必须排在第一位。该翻译名系列最早的一部作品乃是1992年的《大盗》。这部由奥斯卡影帝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惊悚动作片,在次年台湾上映时,翻译成了《神鬼尖兵》。从电影剧情来讲,片中两位主角从同窗好友到彼此为敌,身份上亦正亦邪的变化颇有几分“神鬼”之味。再加上影片的高科技色彩,取名为“尖兵”也并不意外。

  在《神鬼尖兵》诞生后,1997年的《圣徒》与1998年的《三角洲部队》两部影片在98年登陆台湾时,也沿用了“神鬼”的翻译风格,前者称为《神鬼至尊》、后者成为《神鬼奇兵》,都也符合影片主题。


杰瑞米·雷纳“认证”了马特·达蒙的“神鬼”头衔

  其实,真正让“神鬼”系列威名远扬的,是在1999年由斯蒂芬·索莫斯执导的《木乃伊》。该片当年横空出世,在全球拿下4.1亿美金票房。在台湾上映前,当时负责发行该片的UIP(派拉蒙跟环球在海外成立的联合发行公司)公司老板凭着自己从业40年的经验与直觉,确定了《神鬼传奇》这个译名。结果,当年《木乃伊》在台湾收获超过1.4亿新台币票房(数据来源:台湾电影资料库),力压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全民公敌》成为当年票房冠军。

  《木乃伊》的票房大卖或许有《神鬼传奇》这个名字的因素,不过,在之后,片方视“神鬼”系列译名为票房保证,这才有了之后跟风而来的一大串“神鬼XX”系列影片。其中著名的要数《神鬼认证》(《谍影重重》)和《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盗》)

  台湾影评人肥内则在撰文中认为:“神鬼XX”相当于一种类型标签,让影片很快就找到它的观众。又如“火线”系列总是跟刺杀总统的题材有关,结果这类标签反而也传达了题材的分众化。


一大波“总动员”系列动画片正在袭来

  同样的情况放在大陆也有案例,那就是“总动员系列”。在大陆开创此先河的自然是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不过,直到2003年上映了《海底总动员》之后,“总动员系列”才成为进口动画片的“标准”译名。之后无论是《超人总动员》、《赛车总动员》都沿用了这个名字。今年夏天,还有一部《昆虫总动员》即将上映。

  原因也很简单,曾经在华夏公司负责宣传发行《战鸽总动员》的王女士就表示,发行方在联想起迪斯尼前几部以“总动员”为名的动画片都取得了较好的回报后,就把原本定好的《战鸽快飞》的名字换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玩具总动员》在香港的译名则是《反斗奇兵》。其实,“反斗”一词来源于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及婴幼儿用品零售商玩具反斗城(Toys "R" Us)。由于其标志(Toys "Я" Us)中字母R为了广告效果故意相反,因此得名反斗城。

取个译名不神秘 台湾公司为征名发奖金给一部好莱坞大片“命名”

  其实没有普通观众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当一部电影来到中国发行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发行方“头脑风暴”提交方案交给片方决定。在这一点上,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间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

  大陆早年有不成文条例,牵涉到所有的外文译名:人名、地名和片名,都是以新华社的翻译为标准。在1993年正式引进大片之前,没有被新华社翻译的电影,就没有正式译名。


《廊桥遗梦》公映海报

  对于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译名都沿用自文学翻译作品的译名。比如被称作最完美译名的电影《廊桥遗梦》,翻译这个名字的译者其实就是当时翻译原著的资中筠先生。相比原名直译成“麦迪逊大桥”,“廊桥遗梦”给影片平添一份浪漫色彩。相比之下,安东尼·明格拉的作品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只能老老实实叫做《英国病人》。

  之后,给正式引进的大片命名的任务都交给了拥有发行权的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的内部人士身上。据一位中影内部人士介绍,引进片片名在送审时都会有明确的英文原名与中文译名标注。如何确定一部影片的片名有时候会参考港台地区的译名,不过,在大多数时候,都会依据大陆观众的文化语言习惯,取一个“信达雅”的译名。

  另一位资深发行人士回忆说,曾经《碟中谍》的译名,就是中影当时一位宋姓发行经理想出的。这个译名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运用的修辞技巧将影片剧情中的关键道具与影片主题完美融合。他表示:“相比于从影片英文名直译成《不可能的任务》(台湾地区采用此译名),现在这个译名不仅简单,而且富有汉语的魅力。”其实,不好的译名也有不少。如果不加以说明,有多少观众知道《逍遥法外》当年在中国的译名其实是《我知道你是谁》呢?


007“大”系列内地片名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没有取名相关的硬性规定,但是这位人士透露,比如“鬼”这样的字眼都会在确定译名时被尽量避免。2007年上映的《皇家赌场》也因为避免误导观众,而改名为《007:大战皇家赌场》。于是,才有了后面的《007:大破量子危机》和《007:大破天幕杀机》。

  在台湾,发行公司在确定译名的时候,也通常有时候甚至因为确定不了翻译名称而开出奖金。曾经在UIP工作过的Rita说:“很多时候,影片快要发行了但是还没有确定名字,老板就会开出奖金。在开会头脑风暴的时候,谁想得名字好,被选用了,桌子上的现金就直接拿走。”

  “当然啦,奖金不是很多,一般是2000新台币吧。”她说。

《盗梦空间》曾名“奠基” 《阿凡达》开三地统一译名先例

  最为国内观众熟知的影片译名风波要数2010年上映的《盗梦空间》了。在还未确定引进的时候,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作品被国内媒体译作《奠基》,这个名字很容易令人想起《黑客帝国》的另一个名字《矩阵》。

  直到当上译厂接到为影片配音的任务后,媒体才纷纷得得到消息,确认这部“神作”以《盗梦空间》之名引进,并敲定于当年9月21日公映。事实上,相比原译名“奠基”,“盗梦空间”这个名字在华纳内部也引发了讨论。当时,他们的担忧在于影片的类型模糊,尽管影片质量超群,但是定位不明让市场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相比香港“潜行凶间”和台湾“全面启动”的翻译,“盗梦空间”的译名堪称妙笔

  等到影片上映后,影片的卖座让“盗梦空间”这个译名一同走红,“盗梦”成为了社会舆论中的热门话题,甚至有关解读梦境的相关书籍都一并走红。

  值得一提的还有,卡梅隆执导的划时代作品《阿凡达》的译名也很有故事。事实上,这部影片在香港、台湾、大陆三地公用一个译名,开创了统一译名的一个先例。


为了“卡神”的作品,三地译名率先完成“统一”

  在确定引进国内时,出品方福斯曾经考虑过“天神下凡”的译名。后来,考虑到影片在香港及台湾以及已“阿凡达”的译名上映(大陆上映时间为2010年1月4日,香港与台湾分别在2009年12月17日、18日上映)。因此,把大陆片名沿用了“阿凡达”这个译名,成了少有的三地统一名称的好莱坞引进大片。

  除了以上的情况之外,对于某些翻译量巨大的作品,有的片方会提供一份官方译名供内地发行方以及译制厂参考。《变形金刚》在2007年上映时,就在译制过程中沿用了广受好评的上译厂版本。

  在2012年底,《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即将开始译制工作前,华纳也把影片中出现的所有角色名称统一了译名,让上映的电影能够与原著翻译作品中的角色名相吻合。避免了未来许多不必要的舆论争议。

“铁金刚”vs“史瑞克” 固执片方出难题

  其实,决定一个电影译名生杀大权的,还是影片的出品方。在香港,一部外语片要译成中文片名,发行公司内部就有相关负责部门提交多个译名,由公司内部同事进行投票,票数多者可获用。来自香港的影评人列符就撰文透露,也不乏有“一言堂”的情况出现,比如大陆观众熟知的007在香港被翻译成“铁金刚”就是一个。不过这么多年,“铁金刚”早已成为香港观众心中约定俗成的译名。

  香港电影译名不乏神来之笔,《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人鬼情未了》(《Ghost》)等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好译名。

  不能不提的就是《刺激1995》。据报道,当年提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在奥斯卡典礼上完败给了《阿甘正传》,片商一直认为此片没前景,而其出人意料的结局与1973年罗伯特·雷德福和保罗·纽曼主演、票房口碑都不错的电影《刺激》(内地名《骗中骗》)非常的一致,搭上“刺激”的顺风车也是顺理成章,上映那年为1995年,惊世骇俗的《刺激1995》就诞生了。

  Rita也回忆说,一般情况下,片方都要求翻译片名采用音译方式。这样的方法显然对《角斗士》来说行不通。因为,如果直接音译,“角斗士”一词(gladiator)的译名将会拗口难记。在台湾发行方与片方的艰苦斡旋下,终于还是把影片的译名定为了——《神鬼战士》。

  话说回来,也有片方雷打不动的时候。在《怪物史瑞克》确定翻译名称的时候,片方无论如何都坚持要用《史瑞克》的名字在台湾地区发行。这让发行人员苦不堪言,她说:“内地的名字好歹在‘史瑞克’前加上了‘怪物’二字,可是对我们来说,要怎么样让台湾的小朋友接受一个绿色的,又丑的,还叫‘史瑞克’的东西呢?”

结语:从翻译名差异感受文化多元性

  由于两岸三地文化的差异,每年各自引进的外国影片都会有三种不同的译名。关于翻译名的讨论从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般来说,内地译名多偏向于直译,而香港译名则比较市井化,且常常采用粤语方言,台湾译名则会直接点明影片主题。

热门相关:鬼吹灯II   暖婚似火:顾少,轻轻宠   锦鲤娇妻,甜如蜜   史上最强师兄   锦鲤娇妻,甜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