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那个制造《风吹半夏》的二十四格
作者 / 郑容和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小饼干
又到一年盘点时,这一年,“有效播剧”成为了剧集公司们沉沉浮浮避不开的评判。本期是《文娱Talk》关于“有效播剧”系列的01期,我们沿着12月风靡国剧市场的“追夏之风”,找到了那个制造《风吹半夏》的二十四格,他们说:“我们要做的不是追着钱跑,而是追着好内容跑。”
岁聿云暮,以90年代为背景、聚焦钢铁行业的《风吹半夏》,拿捏时代情绪,喜提本年度热门剧之称。观众不仅担心许半夏血本无归,还会跟着剧情计算这位女商人到底赚了多少钱……嗑双向奔富CP,也为全世界最好的陈宇宙流泪。
随之而出现的制作方——二十四格,无疑成为本年度剧集公司的焦点。
热度之后,我们和傅东育导演、毛溦导演以及二十四格文化传媒总裁亦是《风吹半夏》总制片人高金玺,聊了聊属于二十四格的“风吹半夏”。
“涌来的夸赞,豆瓣高分,团队会有压力吗? ”
“观众喜欢并给出了自己对我们的作品的高评价,为什么要有压力啊?高兴还来不及呢!对我们来说就像一场考试已经考完了,而且成绩还不错,我们充分且必要的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为什么不呢!这是每个参与这个项目所有人目前的真实状态,就像剧中钢价迎来回暖时,小陈疯了似的跑向高处呐喊一样,那是真实的。”
高金玺和团队的喜悦溢于言表。那一刻,《风吹半夏》的台前与幕后有了微妙重叠。
犹豫、压力和赞誉
《风吹半夏》初上线之时,豆瓣关于这部作品最先行的讨论是:这居然不是正午拍的吗?彼时,这个项目已经凭借着扎实厚重,又兼具浪漫时髦的质感,提前锁定了年度热剧之位。
但把时间拉回到最早,戴莹(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风吹半夏》总制片人)拿着这个项目找到二十四格之时,傅东育和高金玺都有过犹豫。
《风吹半夏》改编自2006年出版的小说《不得往生》,这本书的作者阿耐,大众并不陌生,她的作品影视化题材涉猎多元。古装题材的《知否》,至今仍是长尾老剧的佼佼者,都市剧IP《欢乐颂》,是侯鸿亮都提到过的“正午最赚钱的IP”,再到与《风吹半夏》背景有些相似的《大江大河》等等,都出自阿耐&正午阳光组合。
这样既定又强烈的市场印象,也是最初让傅东育产生过些许犹豫念头的原因之一。高金玺担心的原因则更加直白,如同网友对原著作品的评价:这并不是一本好改、好拍的作品,看完小说之后的高金玺就十分担心。书中所描绘的90年代,是个经济在极速发展中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那是一段有着复杂底色的历史。
能在历史进程中杀出重围的人,是时代的宠儿,也是突破了原有秩序的“枭雄”。正如阿耐笔下的许半夏,她复杂多面,2012版的小说封面上直接称这个故事是一位女奸商的“混斗”史。阿耐描绘他们的生猛,也不避讳部分民营企业在无序竞争中的B面。因而,影视化应该用什么角度去呈现出时代洪流中激荡与现实批判力并存的客观现实,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也就成为了摆在二十四格面前最大的问题。
后来还是傅东育给打了针定心剂,“我们内心有足够的阳光,就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过去,面对不堪。充满欲望的迎难而上,不正是我们期望表达的主题吗?我们足够真诚地拍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每一个镜头,至于结果,那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高金玺深有感触,大家都能感受到彼此对这个项目的欣赏和喜爱。即使有重重压力,也抑制不住创作兴奋感的,还有导演毛溦。
毛溦回忆起故事里的主人公许半夏说过一句话:我们恳请,能给予我们回望过去的机会,反思做过的事…… 能清楚的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我们也想通过这个故事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一个视角,客观地去看待这帮敢于‘吃螃蟹的人’。”
正如毛溦分享的,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坚韧出彩的女性力量以及现实主义的批判,都让傅东育和高金玺坚定了迎难而上不能错过这个作品的决心。
接下来就是怎么改的问题。
“改编难点,有三,第一点就是我们要通过这个20多年前的故事,向现在的观众传达的主题是什么?第二点,如何将商战和情感,进行外化的表达;最后一点便是关于这个作品当中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
经过了多方讨论,傅东育和团队最终拍板定下,将所有商业外在的情节,用更加简单和直白的方式来表现。同时,将更多笔墨用在角色和人物的情感之间,由点及面,从人的情绪上、立场和视角的变化映射出商业进程的更迭。
确定了主题方向之后,故事直接按照三个时期划分剧本结构,从借钱、北面买钢、被骗之后买到钢面临钢价大跌后再翻身的积累期,进入膨胀期,许半夏身价大涨,五人组关系地位发生变化、竞争省二钢、去东北买设备、同时铺进小陈病情和情感线等,完成第二阶段的进阶。之后便进入了完成自我救赎以及对前序情义与利益博弈的升华,这部分叫沉淀期。每个时期的细节剧情,毛溦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靠着清晰的故事脉络和层层递进价值铺设,《风吹半夏》就这样吹起了2022年末剧集市场的“追夏之风”。
面对着满天的赞誉和收官近一周仍有话题挂在热搜上的讨论度,傅东育直言,其实创作者心情是复杂的。
“首先,创作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表达,一开始就过于患得患失,那便呈现不出任何完整的作品。但,进入播出阶段之后,我们又是很希望能听到观众的反馈,无论赞扬还是批评,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只要大家加入讨论和评价,这些声音对创作者来说都是有营养的。”
至于观众问出,“这居然不是正午拍的吗?”的问题,傅东育觉得这算是一种认可,高金玺更是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满足。“观众眼中正午阳光是国产剧的金字招牌,与有荣焉。”
台词以外,留白、隐喻、选角和音乐
方向与主线稳住了,但细节才是决定观众是否能够读懂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的关键。
从五人组之间的爱恨交织、到铁三角的互相扶持、饭局的细节氛围变动再到感情线的铺陈,差一环,都无法成就《风吹半夏》。
以饭局的戏份为例。毛溦坦言,饭局的戏很不好拍,从现场的调度上来说,演员都是坐着的,没有行为上的调度变化。怎么让酒局戏动起来,成为了关键。“首先我们放大了中国社会的酒桌文化,最大程度往生活化上去靠,其次在导演台本阶段就已经定好的关于每场酒局戏的不同侧重点。”
开篇许半夏在五人组明显处于下方,北边回来钢价再度上升之后,身份立刻发生了变化,那种微妙的气氛,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身价上涨带来的社会地位扭转。
“因为每一场酒局戏的目的和诉求都不同,所以拍的时候走戏非常关键,要明确而精准的告诉每个演员,这台词之后你应该给出什么样的反应”。在这样的坚持与打磨下,才有了后来为观众津津乐道,抽丝剥茧去解读的“饭局”。
傅东育认为,《风吹半夏》的改编重点在人,所以商战,用‘虚’的形式来表达,但人物和情感,得用更“实”的方法去表现。这样的创作方式,也为后续观众的延展性解读留足了空间。
“举一个例子,前8集,从第1集大家就知道了许半夏要去北边买钢,一直到第8集他们到了北边,其实都在说一件事,即许半夏想空手套白狼。这个信息给到观众,让他们能感受到如借钱的过程中人物与人物的交流、较量、情感上的交织,这才是动人的地方。”
还有演员。黄澄澄饰演的陈宇宙是选角过程中竞争最激烈的角色。这个角色,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情感线的铺陈又或者是病死卷动的强烈宿命感,都毫无疑问能击中人心。
“我们前后大概面试了三四十个演员,第一次见黄澄澄的时候,他有点婴儿肥,当时聊完对他说了一句‘你要减肥’, 因为觉得他的病弱感还不够,后续又陆陆续续见了一些演员。”
大概一个月后,导演组再次见到黄澄澄,他瘦了十多斤。“从他的态度上,我们就能看出来,他对这个角色的喜欢,能为这个角色、为了一次还没确定的机会做出这么大努力,最后的呈现也算是黄澄澄和陈宇宙的互相成就。”聊起这个,毛溦满是赞叹。
一个值得关注的侧面反馈:观众和创作者(包括演员)并不是看不出什么样的人设和故事线才是好的。
选角上,二十四格的标准很简单,傅东育一句话就能总结,“希望将所有理念相通,有着现实主义创作状态的演员们,比较齐整地放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得最后作品中呈现出统一的现实主义风格。”《风吹半夏》群像的精彩,论证了这套标准的最终效果能有多显著。
“如果按照小说还原,许半夏是个江湖气很重、身手良好的胖子,这个形象当然与赵丽颖不太匹配。但,如果我们想把许半夏塑造成一个厮杀于一群男人当中,像一只羊在一群狼的围绕中,寻求生存的形象呢?”
毛溦描述完,赵丽颖的脸跃然纸上。诚如导演的笃定,瘦小的赵丽颖,带着天然倔强不服输的个人气质特色,也成为了成功塑造许半夏的关键,“驾驭这么大题材的项目,她的‘小’反而让戏剧冲突更加强烈。”
舍得下功夫钻研的部分,还有音乐。
作为剧集气氛的重要构成部分,《风吹半夏》使用了近20首OST,其中由董冬冬团队原创的作品5首,以及智慧大狗操刀老歌重制的15首。这“豪华”程度,就连高金玺自己都调侃“投了巨资”,毛溦也指出,这部分其实是超出预算的,但大家也一致认同“好钢用在刀刃上,钱花在这个上面一点都不冤”。
一方面,与饭局戏一样,每一首歌的作用都不同。“比如《大约在冬季》《喜欢你》《我想有个家》,他们第一功能是在合适的情节里强化恰当的情感表达”,而原创的部分,比如毛不易的《风吹半夏》、欧豪的《余欢》,在傅东育看来,都承载着对故事和人物补充表达的作用,“让角色有了更广阔延伸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90年代末,正处于港台和大陆流行音乐的鼎盛时期,而音乐是最好的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媒介表达,“只要音乐响起的时候,很自然的就能把人带回到那个蓬勃生长的年代。从开始做这个项目预算的时候就考虑了购买老歌的事情,这一点导演和制片人乃至整个团队是意见统一的”。
音乐带来了时间维度表达,也带动观众更好地走入许半夏的世界。片末,许半夏和童骁骑走向下雪的滩涂,《风吹半夏》的故事就这样收尾了,但那代人的故事还在延续。
同类
“电影胶片的运行速度是一秒二十四格,一秒不能多,也一秒不能少。多了画面会变慢,少了画面会变快”,二十四格这个名字便由此而来,既承载着团队对于从事影视行业的致敬,也是匹配对团队作品的要求——认真严谨,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出乎意料的文艺范。
2019年《破冰行动》之后,这位低调的导演在年轻观众的世界里声名大噪,那也是傅东育导演生涯的第一部网剧作品。那一年,他常出现在各大行业论坛里,讲话语速很快,声音洪亮,眼神笃定,看起来一丝不苟但又不刻板。穿梭在各大会场的记者们,总是奔跑着挤进他所在的宴会厅。
算起来,傅东育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沉浮了近30年。1993年傅东育拍摄了处女作《身不由己》,1994年正式开始做电视剧。1993年到2022年,这近30年间,中国影视行业也经历了从蓬勃起飞到泡沫漫天。
如今泡沫散去,他不仅还在这艘船上,身边更有了理念一致的同行团队伙伴。他们也往往有着跟傅东育相似的风格。而“统一”也是傅东育始终期望能达到的某种“工业化”,“成立公司之后,我们尽可能地去寻找到理念一致的合作伙伴,以便能实现前期从剧本开始到美术造型的准备,到演员casting再到公司承制,这一条线上具备统一创作意图和作品意志。”
高金玺则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概括二十四格整个团队的风格和核心。他丝毫不掩饰对团队成员的赞誉,在他的描述里,二十四格就像一艘小船,靠着团队齐心协力地划桨才得迎风起航。
“《风吹半夏》这个项目的成功背后,我们导演和责编组都做了大量的功课,充分了解了中国钢铁业的政策变化、结构变化,钢铁的产能、GDP的产能、钢铁产业工人的数量、薪水以及涉及不同的地区差异。”
不难发现,相比于着急忙慌的追随大流,二十四格则更聚焦于培育人,具体来说是制作这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创作者。
傅东育导演工作照
问起年轻导演,傅东育介绍地很详细,“我在《理想照耀中国》合作过一批年轻的导演,比如毛溦导演、焦永亮导演、郑世龙导演,后来都跟我们一起进入了深度合作的环节。而这些导演的创作力,就是二十四格最不可替代的生命力。”
《风吹半夏》的联手,让外界为毛溦导演贴上了“二代”的标签,傅东育不太认同“二代”的说法。在他看来,这样的标签,对于所有年轻导演来说都不太公平。“导演都是独立的个体,创作上,我们也会有理解和表达的差异,自主性和系统性是作为导演非常关键的要素。只是因为我更年长,经历更多,所以我们之间,会有一些方法论上的传承,就像我从我的先生和前辈身上学到的东西一样。导演归根到底,是一门手艺活儿。”
二十四格“导演培养机制”所遵循的底层逻辑,是希望让观众看到的不是“行活儿”,而是“手艺活儿”。傅东育和二十四格,都在坚持,“创作方法总归是一样的,前期采风、扎实的剧本、筹备期对各个部门的严格要求、拍摄时把控到每个细节和光影,最后形成一个统一语境后的表达,加上后期到最后的呈现,这是一套创作的方法论,也是我会告诉年轻导演,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都要必须一步不落坚持走的创作路径。”
事实上,在此前《人物》的采访中,傅东育曾提起过自己在影视行业泡沫期的沮丧和困惑,那种混乱的情绪,一度让他产生了退休的念头。而无论行业是泡沫散去还是漫天风口,傅东育谈及的作品价值问题,与今日再聊,都始终完全一致:
“当大家浮华洗尽,走到今天,所谓的回归就是,孩子们真正感动的是什么。没有思想内涵,悬浮感更强,就是年轻人真正接受的吗?面对年轻观众,其实方法是没有变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情动人,拍的是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啊。”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金玺会强调,“我们一直遵循着三个简单的规则运转着,“创作导演为中心,运营制片人为中心,如果导演和制片人发生冲突,以作品为中心。”
从商业层面来说,作为公司总裁,高金玺当然知道,“公司”是市场行为基本的参与单位,本质上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是趋利的,资本会促使大家抓住现在的流行趋势向利低头。”但内容的有趣点和魅力也在于,它是愿意为真诚的人回馈以价值的,而这就是行业传说中所谓的“玄学”。
“我们要做的不是追着钱跑,追钱是追不上的,相反我们期望做到的是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恰到好处,我相信,只要跑起来,自然会有收获。”在徐徐图之的步伐下,高金玺与团队始终期待着,某一天,观众在看到一部好作品时,能发出“这是二十四格做的项目”的感慨。
图源:微博、豆瓣,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