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三体宇宙”,《三体》动画还有多远?
12月10日,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的《三体》动画在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上线,首周两集连播。前两集在B站播放量超1.4亿,有近620万人在线“追番”(订阅),引发又一轮“三体热”。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出品方: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
《三体》动画由B站主要出品制作,三体宇宙联合出品,艺画开天联合出品承制,共15集,每集约35分钟。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IP,《三体》有着广泛的全球受众基础。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的原著三部曲,以恢弘的笔触描绘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兴衰历程,已被译成十多种语言文字在全球出版发行。从国产动画行业而言,其IP价值与影响力是全球性的,《三体》动画的播出,不仅仅代表着B站在持续加码生产优质的国创内容,也意味着国内内容平台有能力消化全球性顶级IP,生产出具备国际水准的动画作品,动画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途径。
从第一、二集内容来看,动画选取了原著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三体II:黑暗森林》为主剧情展开,在故事叙事上特意留出了一部分空间衔接第一部小说的内容。
为降低理解门槛,动画对故事细节进行了补充,还特意补充了主角罗辑的大学授课内容,让它与原著中复杂专业的太空粒子对撞实验相互对照,以简单直白的方式向观众说明了人类科学已死的困境。
采访中,B站副总裁、《三体》动画负责人张圣晏表示,《三体》动画的改编,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补充细节,让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尽可能取得原著粉丝与普通观众的平衡。在动画制作上,《三体》动画并没有大量采用行业内动捕结合引擎的标准模式,而是为了追求人物表演与细节动作的细腻效果,采用了动画师手K关键帧的方式进行动画制作。在人物形象与场景设计上,《三体》动画刻意凸显了中国元素,如罗辑、史强等角色,从形象到表演、行为动作等,都是典型的东方人;动画中城市内的房屋建筑、街道上的商店招牌等,也都有着中国城市的影子。张圣晏强调,《三体》动画坚持选择中国本土的制作团队进行动画制作,因为中国团队才能充分体现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和思想内核,《三体》动画是具备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
墨熊:影视改编的商业化需求,难以满足原著粉
从《三体》动画目前的呈现来看,算是成熟的国产动画作品,但是顶着“中国科幻第一IP”的光环,却受到了众口不一的评价。一部分人认为《三体》动画细节丰富,制作上也属于国产动画中的顶尖水平,是符合粉丝预期的。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动画胡乱修改情节和人物设定,是在“毁原著”。
将约90万字、剧情跨度超过千年的小说《三体》浓缩成十几集的动画,其中还有不少突破想象力的科幻创意,比如智子、多维空间、脑波交流等,改编难度可想而知。在此之前,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流浪地球》电影,整个制作周期花费了四年时间,制作出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个分镜,而对应的原著仅有2.3万字。最近引发关注的《流浪地球2》也将上映,但相比较而言,《三体》改编难度要更大。
80后科幻作家墨熊,凭借“混沌之城”系列作品多次入围星云奖、银河奖等国内顶级科幻奖项,也曾担任刘慈欣同名小说《诗云》广播剧的编剧。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科幻本身是小众题材,没有看过书的改编粉肯定大于原著粉,即便是大神级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受众也会多很多,很少会产生原著粉和改编粉之间的剧烈矛盾,但是《三体》的情况不太一样。其在中国的读者颇多,如果改编幅度较大,自然会引发原著粉抱怨观感下降。
“但是《三体》动画的改编思路无可厚非,也要兼顾非原著粉的感受。”墨熊认为,从改编的角度来说,从剧情到人设,一般考虑的还是如何让作品更符合影视要求,或者说文化产品的客观要求,尤其是成熟的编剧都有自己的一条经验和标准,会以此衡量原著,并对原著进行消化和反馈,比如电影版《流浪地球》本身与原著也有不少出入。“因此,对于这种改编方式,我本人还是认可的。”
墨熊表示,科幻小说有一定阅读门槛,比如其中的科技元素,由于作者不在意商业化,作品是相对比较纯粹的自我表达,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要符合商业化的要求,要符合大众口味,势必要降低原著的门槛。从前两集的观感来看,其节奏、现代感,刻意加入的紧张刺激的情节,代入感还是蛮强的。另外,动画毕竟才播了两集,更深入的评价可能要看后面播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