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罪图鉴》:“画像师”给悬疑探案剧带来惊喜

近来,悬疑探案题材网剧《猎罪图鉴》热播,在播出平台的热度一度突破8500。这部剧之所以能引发关注,在于其首次塑造了一个近乎全能完美的“画像师”形象,用一支画笔一次次拨开不可思议的案情疑云,那冷静如手术刀式的笔触时而神游美术史经典之林,时而精准勾勒出犯罪分子的肖像,时而又如印象派画家再现人类复杂的内心波澜,画“见”人心,惊心动魄。

这部剧最讨巧之处在于题材新。它第一次以画像师为主角,相比以往那些刑警、检察官、法医等主角,画像师太过低调神秘,在国外的影视题材中出现过,国内非常少见。最关键原因在于画像师太过稀缺。据统计,在我国200多万公安民警中,每一个省(市、区)仅有一名模拟画像师的标配。这部剧充分利用了这种神秘感,将画像师的各种技能近乎拉满,比如开篇就介绍主角沈翊是个美术天才,能依据一个人三岁的照片画出其三十岁的样子,而且那种真实的质感远超当下短视频上千篇一律的变老特效。他还能根据模糊的视频监控截图画出清晰的人像,哪怕这个人还戴着口罩;还能根据一颗头骨准确还原受害人的脸部雕像,能从视频里的光线对比度推断出人脸是否人工智能合成……种种奇观化的表现手法都让人惊叹不已。主动开掘这种稀缺但具有相当难度的题材,是这部剧的最大价值。它表面上是向观众揭开画像师的神秘面纱,通过那种实实在在的笔墨线条来破案,实际上是在当下高度信息化、数据化的社会中,在人人皆为“数字奴隶”的时代更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少了花里胡哨的视觉特效,多了些传统与古典。

这部剧的另一个特点是跨界融合——本格推理破案类型剧和美术专业的融合。从雅克·路易·大卫、卡拉瓦乔、伦勃朗、真蒂莱斯基到蒙克,西方绘画史上标志性的美术大家一一通过沈翊之口介绍出来,那些经过岁月沉淀的名作在镜头下惊艳流转,竟然完美融入剧情。作品将美术专业性常识与探案结合起来,比如通过素描里的色彩变化判定时间的不同;通过美术纸的质感效果来推断案发时的天气是雨天还是晴天;通过儿童画中杂乱的草地、低矮的大树判断人物内心的焦虑情绪,从而推断出其父母关系不好;特别是通过真蒂莱斯基的名画推断出是两位家暴受害者联合杀人,颇具巧思……既普及了美术史知识,又在画面呈现时极具美感。

这部剧也延续了当下悬疑剧的一大创作趋势,即通过案件来传递一种价值观。也就是说,作品不仅仅是表现破案中的扑朔迷离和血腥暴力,更是通过案件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与大众的情感进行勾连,具有一定现实质感。比如高中女孩任晓玄被害一案,从操场中找到尸体头骨,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轰动一时的“校园埋尸”案,也表现了社会非常关注的校园霸凌问题,让人深省;比如不肯供述犯罪同伙的女囚犯褚英子用唇血替代口红的举动,让人联想起“蛇蝎美人”劳荣枝。此外,剧中还通过女建筑师杀人案,反映职场对女性的歧视现象,还有家暴、性侵等犯罪问题……通过一个个让人痛心的案件,折射当下女性的生存困境。这部剧再次证明:好的探案剧,必然是要传递一种价值观。

在这部剧中,既有被歧视、被侮辱的女性受害者形象,更有敢于反抗男权、勇于给同伴情感支持的女性英雄形象,虽然这种英雄主义带有玉石俱焚的悲剧色彩。比如林敏一直默默守护被欺凌的任晓玄,周云意为了保护怀孕的陆婷而担下所有罪名。这种叙事策略一方面能照顾男性观众这一探案剧的主流受众群体,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女性主义的特质。对女性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成为这部剧见深度、见力量的核心部分。

总的来说,《猎罪图鉴》是一部完成度非常不错的类型剧,它的戏剧结构是严格的类型化创作,人物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沈翊要找到曾找他画像的神秘女人,却因为失忆死活无法画出来。这个矛盾一直贯穿全剧,充满了内在的戏剧动力。此剧的节奏也非常快,几乎两集一个故事,去掉了男女情感戏份,非常干脆,这一点和去年的黑马《御赐小仵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猎罪图鉴》也有明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过于夸大主角沈翊的能力。他很多时候“越俎代庖”替搭档杜城干了刑警该干的事,这种神化过度就有些失真。更重要的是,沈翊所借鉴的画都是西方油画,拍摄技法也多模仿欧美探案剧,如果能加入一些中国传统肖像画技法或引用相关作品,多点中国韵味,或许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但不管怎么说,这部剧的创新勇气都值得鼓励。(胡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