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风暴持续!这15家公司拉响退市警报……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据中国证券报权威报道,截至4月30日,随着2023年年报披露的收官,今年已有24家公司被“锁定”退市,其中9家公司已完成退市程序,另有15家公司拉响了退市警报。
此外,退市风暴的余波仍在继续发酵。多家此前已发布退市风险警告的公司,因财务指标未有明显好转,将被列入退市名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与会计师事务所解约而年报编制困难的公司,可能也会触及财务类退市标准。
多元化退市标准,规范市场发展
随着2023年年报披露工作的结束,一批触及财务类退市红线的上市公司浮出水面。*ST园城、*ST同达因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双双收到退市警示;*ST碳元则因净利润为负,且非主营业务收入不足以支撑正常运营,同样面临退市风险。这些案例凸显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年报披露的完成,多家前期已收到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因财务指标未能达标而不得不加入退市行列。更有一部分因解约会计师事务所而年报“难产”的公司,也可能因财务问题触及退市标准。
此外,“1元退市”现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截至4月底,已有10余家上市公司因股价持续低于面值而“锁定”退市,其中*ST华仪、*ST柏龙等知名企业已正式告别A股市场。这一趋势表明,投资者日趋理性,价值投资成为主流。
同时,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继ST新海之后,ST博天也因重大违法问题被强制退市,这再次提醒市场参与者要恪守法律底线,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国金证券研报预计,2024年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趋势将得以延续,市场资源将进一步向优质企业聚集,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生态。
监管趋严,多家公司被立案调查
除财务类退市外,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五一假期前后,数家公司相继披露了涉及公司、重要股东或董监高等被证监会或其他部门立案调查的消息。
凯撒文化于5月5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劲嘉股份在5月5日晚间公告,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德华因涉嫌违法被大连市金州区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留置。公司表示已对李德华负责的工作进行妥善安排,本次调查不会对日常运营造成重大影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联泰环保于4月30日晚间公告,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之一黄婉茹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承诺将积极配合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目前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
同样在4月30日晚间,恒润股份公告称,公司前董事长、第二大股东承立新因涉嫌操纵市场、内幕信息交易被中国证监会立案。公司表示将密切关注调查进展,并继续推动各项业务的正常进行。
退市新规保障投资者利益
此前,4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退市监管的原则是‘应退尽退’,没有也不应该预设退市数量。”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说。
为进一步规范退市监管,《意见》从多方面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新规调低了财务造假触发退市的年限、金额和比例,将现有的连续2年造假金额5亿元以上且超过50%的指标,调整为1年造假2亿元以上且超过30%、2年造假3亿元且超过20%、连续3年及以上造假,目的是有力遏制财务造假。考虑到2020年新证券法已强调从严打击财务造假,对于2020年以来连续3年及以上财务造假的公司,将从严适用新规予以退市。
《意见》还增加连续多年内控非标意见退市情形,督促上市公司切实强化内部管理和公司治理;增加控制权长期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上市公司有效信息的退市情形,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上市公司内控失效,出现大股东大额资金占用且不整改的,在强制退市中予以考虑。
业内专家表示,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一旦涉及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将面临更加严厉的处罚。新的退市规则要求降低了财务造假触发退市的年限、金额和比例标准,即便未达到退市标准,只要被行政处罚,也将实施ST风险警示。此举旨在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提升市场信心,保护投资者权益。
对于单年大额造假、多年连续造假等原退市标准难以清除的公司,新的退市规则将直接“红牌罚下”、强制退市,财务造假强制退市概率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就分红和退市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强调,根据测算,沪深两市2025年适用组合财务指标触及退市的公司家数预计在30家左右;明年可能触及该指标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约100家,这些公司还有超过一年半时间来改善经营、提高质量,2025年底仍然未达标准,才会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