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首次全面盘查"范围三" 披露11个类别信息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李文瑶】6月13日,蚂蚁集团发布了《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披露了蚂蚁自2021年起运营排放(范围一、二)逐年下降,经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核查与评价,已连续三年实现了企业自身运营排放的碳中和。
《报告》显示:蚂蚁集团持续通过“减”,即绿色建筑、绿色运营等减排举措;加上“替”,即将自运营园区90%以上的电能替换为绿电,使2023年运营的绝对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了43.19%;再辅以“抵”,通过VCS+CCB认证的高质量森林碳汇的碳抵消,实现运营碳中和。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还披露:蚂蚁集团于2023年进行了首次“范围三”(指价值链上下游的碳排放)的全面盘查,识别出了与蚂蚁集团相关的12个类别,并对数据质量较高的11个类别进行披露,核算出蚂蚁集团“范围三”11个类别的总排放量为764,179.17 吨二氧化碳当量,为推动价值链碳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范围三的科学量化和公开披露,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个难啃的‘硬骨头’。难点在于本地因子、计算模型等工具的缺乏,也难在其价值链上下游其他众多企业碳排放数据的可得性与准确性”,Carbon Trust 碳信托中国区总裁赵立建表示,蚂蚁集团对“范围三”摸清家底的重视和探索,以及逐年进展的碳信息披露,在国内企业中起到了榜样和表率作用,不仅是对“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和扎实推进,也体现了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的决心。
关于这次对“范围三”的全面盘查,蚂蚁集团在《报告》中表示:“范围三”的全面盘查不是最终目的,利用科技创新提高减碳效能,助力业务可持续发展是其追求的目标,未来还将继续深化绿色计算技术、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探索更加绿色低碳的产品与服务方案。
“可持续信息的核准与披露是有成本的,目前的披露成本对许多小微企业来说也是难以负担的。通过智能化工具给中小企业提供ISSB(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披露服务,可降低成本50%以上,有些甚至是90%”,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认为,蚂蚁集团和网商银行探索出的“小微企业绿色评价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领先性,开辟了一条以智能化工具帮助小微企业以低成本获得绿色金融支持的新路。2023年10月,上述服务小微企业的绿色金融探索,获得了国际金融论坛(IFF)“年度全球绿色金融奖”。
比对蚂蚁历年的《报告》不难发现,在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蚂蚁参考对标的都是全球最权威的标准框架和实践。例如,蚂蚁在去年首次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建议完善了气候相关披露的基础上,今年又延续《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的建议框架,对业务场景的气候风险进行了评估及应对,持续优化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
“坚持长期主义,相信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会因长期的坚持变得更有价值”,蚂蚁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翼捷认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久久为功,只有专注才会在一些社会需要的领域,做出真正的改变。从2017年蚂蚁借鉴ESG理念首次提出“共建未来好社会”承诺,今年已是这家公司连续第7年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几乎与之同步,由蚂蚁集团发起的生态类公益项目“蚂蚁森林”也走过了7年多时间。
不仅从企业自身做起,努力做好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我们还希望能成为社会绿色转型的带动者、以及绿色技术的探索者”,蚂蚁集团ESG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全球负责人闫萌表示,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应是解决气候变化难题的最佳路径。蚂蚁集团未来仍将加大探索和开放,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提供更多创新模式和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