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信条》,怪这届观众不行咯?
一直以来,诺兰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管理大师”。
在《盗梦空间》里,他玩弄着时间在多重梦境中的流逝速度。
《盗梦空间》
在《星际穿越》中,他把控着时间在引力影响下的拉伸尺度。
《星际穿越》
这一次《信条》,诺兰则把时间的方向逆转了过来,呈现出一个因果颠倒的世界。
诺兰导演最新作——《信条》
把玩时间的手法还是跟过去一样绚丽,只不过这一次似乎稍微有点玩儿脱了——观众不再一边倒地报以掌声与喝彩,还有很多人走出电影院后满是困惑、质疑、甚至是埋怨。
第一次看完《信条》走出电影院,很多人会是这个表情
简单来说,观众们的意见可以归结于三个字:看不懂。不过这并不是诺兰的故事本身没讲清楚——事实上,《信条》不但整体逻辑严丝合缝,而且每一个关键设定都一定在某个地方搭配了解释。假如把电影情节画成流程图,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细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诺兰似乎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挑衅观众:“不是我电影没拍好,而是你们这届观众不行!”
我的电影,行!这届观众,不行!
所以,我们这届观众到底哪里不行了?
是因为我们不够硬核,无法理解支撑《信条》的复杂理论?
诚然,这部电影确实涉及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玄乎的概念,比如“熵”、“热力学定律”、“祖父悖论”,但是这些概念都只限于解释设定的层面,并不牵扯情节本身——走进电影院的物理学博士并不会比一无所知的学术小白,在厘清故事线索方面具备更多的优势。
由于在逆世界无法正常呼吸,必须戴上特质的呼吸器
是因为我们解读剧情线索的能力太差?
不可否认,逆转时间的设定确实会大幅增加我们观影时的思考负担。可问题在于,《信条》讲述的故事本身并不比《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致命魔术》复杂,情节梗概甚至简单到三五句话就能说清楚。当前巨大的观影难度,其实更多地是诺兰通过叙事技法和情节嵌套,人为堆叠起来的。
《信条》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是电影把它讲得很复杂
比如在影片最开头的歌剧院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枪战——这是整个故事情节中非常关键、而且信息量巨大的一环,可是影片在此时尚未开始交代任何最基本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请问一个正常的观众怎么可能理解“交战的有几拨人”、“他们各自的目的”、以及“这一事件的意义”呢?到影片结束、所有拼图全都凑齐的时候,又有谁能够回想起电影在两个多小时前呈现的诸多细节?
看完电影后,谁还能记得清最开头乌克兰国家大剧院里的诸多细节呢?
那么,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运转速度不够快,跟不上导演的节奏吗?
或许吧……初次观看《信条》的体验就像是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去“尖子班”的课堂听课——任何老师随口一提的知识点,不管多么复杂,都会默认你瞬间就能理解。这部电影的节奏就跟“尖子班”的老师给优等生讲课一样,全程没有一句废话,重要信息几乎填满了每一分钟。稍微走几秒钟的神,就可能跟不上后面的进度;中途去上个厕所,这场电影可能就没继续看下去的必要了。作为“学生”,我不能以人肉扫描仪的方式把海量信息实时记录进大脑,那还真是抱歉呢!可问题在于,观众们买票走进电影院,真的是去当学生的吗?
被正、反两个方向的部队同时炸毁的这栋大楼,理论上除了被炸的那一瞬间,一直处于废墟状态
当然,有人可能会提议:“既然第一遍看不懂,你可以去二刷呀?”
是的,看完后似懂非懂的蒙逼状态逼迫我很快就去刷了第二遍。这一次由于我一开始就知道了后期的关键设定,影片挖的每一个坑都理解得明明白白。老实说,我甚至非常享受这个解谜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确实提供了媲美《致命ID》、《恐怖游轮》、《蝴蝶效应》的悬念和转折;另一方面,“依靠结尾的信息去理解开头的内容”,这种行为本身就挺符合《信条》里“时间钳形战术”的概念,打破第四面墙的感觉还真让我有点小激动。
《信条》给我带来了当年看《恐怖游轮》的快感
可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二刷”应该是出于观众的自由选择,而非一种“软强制”。但目前的状况是,《信条》叙事方式和过快的节奏,很难确保观众最起码的一周目观影体验。在两次观影过程中,我都看到了不少人因为逐渐跟不上剧情,开始玩手机、左顾右盼、窃窃私语;有一位大叔甚至在电影末尾最激烈的时候呼呼大睡、鼾声如雷。我们当然可以指责观众缺乏素养,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妥帖照顾到大多数只看一遍的观众了吗?
此外,同样是二刷,《信条》的重复观看价值可能比不上诺兰以前的许多作品。因为除了厘清设定逻辑和剧情条理之外,《信条》几乎无法给我带来其他维度上的信息和享受。几个主要人物都塑造得相当单调,主角存在的意义似乎只是在充当诺兰导演的“摄像机”。故事逻辑和人物动机也存在好几个值得推敲的薄弱环节——比如主角在前期明明还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宁死不屈的专业特工;为什么从中间开始就突然愿意为了拯救失足少妇,而把任务置于危险之中?而这也让《信条》的人物动机,以及情感真实性显得非常可疑。
在此之前,不论是《蝙蝠侠》、《盗梦空间》还是《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诺兰导演都可以兼顾宏大绚丽的视觉奇观和触动灵魂的人文关怀。但是这一次的《信条》却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观影的过程就像是在参加数学考试,解开难题固然能给我带来快乐,但是这个过程却没有一丁点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