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再创新高!《美丽新世界》美剧如何演绎多人运动?
我们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假如有一天科技真的发展到不可思议的高度,迎接人类的一定是光明的未来吗?
在《1984》里,科技沦为野心家的工具——洗脑、监控、严刑峻法、举报成风。人们不但没能迎来幸福,反而终日生活在提心吊胆当中。
《1984》对反乌托邦社会的想象:压抑、恐怖、人人自危
而《美丽新世界》则给出了一个跟《1984》截然相反、却又殊途同归的黑暗设想:发达的科技让所有人都不愁吃穿、永远快乐——唯一的问题在于,人们没法感受到“不快乐”,哪怕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在充当任人收割的“韭菜”。
《美丽新世界》对反乌托邦社会的想象:轻松、快乐、娱乐至死
这部由赫胥黎创作的反乌托邦名著最早诞生于1931年,但是随着最近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又一次引发广泛讨论。而这不仅仅是因为剧集本身有着不错的质量——更是因为其中许多看似荒诞的设定似乎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美丽新世界》的背景设定在26世纪,此时人类已经完全放弃了胎生的繁衍方式,改为由繁育工厂以工业流水线的形式来批量生产下一代。每个人的一生,从试管里的受精卵开始,就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美丽新世界》中,人类已经放弃了胎生的繁衍方式。所有人都是从瓶子中培育出来的
培育人类的第一步便是决定他所属的社会阶级。在26世纪,世界政府仿照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把所有人划分为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和厄普斯隆五个阶级。其中前面两个阶级分别是管理者和科学家,属于社会中的“上等人”,因此在受精卵阶段便会被悉心照料、充分呵护。而后面三个阶层则是社会大量需要的普通上班族、服务业者、以及体力劳动者,所以培育员会利用细胞分裂的方法大量复制这些受精卵,从而生产出相貌、性格、身体状况几乎一模一样的N胞胎。为了确保体力劳动者安分守己,培育员还会故意让后面三个阶层的受精卵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从而让他们出生后的智商更低。
《美丽新世界》中的人分为五个不同阶级。在原著小说中,各个阶级都会穿着对应颜色的衣服进行区分;不过在今年的电视剧里,AR眼镜会直接显示出你看到的人所述的阶级
当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后,人们便会开始各自的“职业培训”。比如将来会充当热带种植园工人的胚胎,会被经常放到寒冷的环境中接受X光照射——这样是为了让他们在胚胎阶段就把“寒冷”和“痛苦”联系起来,从而终其一生都喜欢在热带地区工作。还比如,未来将成为宇航员的胚胎,会被经常拿来摇晃、旋转、倒置——据说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出生前就习惯宇宙的失重环境……
每个人的社会分工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分配完毕了
人们在出生后的婴幼儿时期则会接受“行为偏好”教育,以便迎合社会经济的需要。曾经有一段时间,世界政府为了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决定培养新一代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热爱大自然”能让人们更加喜欢开车前往郊外度假,购买汽车也就会变成一种刚需。可是当这批热爱大自然的小孩长大之后,统治者才意识到这种爱好弊大于利——因为“欣赏风景”是免费的,无法拉动除汽车之外的消费增长。于是世界政府立刻改变了政策,后来的婴幼儿一旦表现出对花朵、小鸟之类事物的兴趣,就会立刻遭到电击。
在托儿所里,如果小孩子表现出对花朵的兴趣,金属地板就会立刻通电
在接受电击引导的同时,孩子们还需要每天收听“催眠广播”。广播内容根据每个人所属的社会阶级有所不同。比如排行第二的贝塔阶级广播内容是:“我们贝塔是最幸福的人!阿尔法聪明绝顶,但工作多、压力大;伽马穿的衣服太难看;德尔塔傻乎乎的;厄普斯隆更糟糕,他们笨得大字都不识一个!”有意思的是,在其他四个阶级孩子收听的广播里,他们的阶层也都被描述成“最幸福”的。这样的广播会在他们入睡的时候反复循环播放,平均每年能收听两万多遍……
在睡眠的时候反复聆听洗脑的广播,灌输特定的价值观念
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就会开始接受“性教育”,学习各种各样的姿势、技巧,并在频繁举办的多人运动当中进行实践。26世纪的人们认为,全民滥交是给所有人带来快乐的秘诀,因此大力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换句话说,就算你当时没有“性致”,作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公民,也应当配合有需求的人共赴巫山。“家庭”、“爱情”、“贞操”、“一夫一妻制”等词汇则变成了淫秽恶俗的概念。在《美丽新世界》的故事中,女主角列宁娜就曾因为连续四个月没换性伴侣而遭到同事非议,也让男方当事人名誉受损。
关于“多人运动”的部分,电视剧版《美丽新世界》有着大量壮观、香艳的镜头
《美丽新世界》中的人类没有老年阶段,哪怕是七八十岁的人也能在生物科技的帮助下始终保持年轻。所有成年人都会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工作、消费、群交,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满足。尽管最终的死亡仍然无可避免,但是没有人惧怕人生的终点。死者会被统一送到火葬场烧成灰,然后洒在城市当中滋养绿化。大家都对自己死后仍然能够飘散在这个世界上心怀感激。
死掉的人会在火葬场烧成灰,排放到大气中,滋养城市绿化
当然,人人都会有七情六欲,生活中也或多或少会遇到不快的事。于是《美丽新世界》中的科学家便研发出了一种叫做“嗦麻”的致幻药——只需吞一粒下去,所有的负面情绪就会立刻烟消云散。这种药品不伤身体、没有副作用,因此成为了所有公民随身常备、经常服用的“良药”。
《美丽新世界》中关于嗦麻的宣传语:“一克嗦麻解千愁”
在科技、制度和药品的维持下,所有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正如《美丽新世界》中的总统所说:“人民要什么有什么,实在得不到的东西,从一开始就不会想要。他们富裕、安全、从不生病、也不怕死。所有人都会按照预先设置的方式度过一生,万一中途出了岔子还有‘嗦麻’来解决烦恼……”
游戏《少数幸运儿》中也有类似“嗦麻”的药品“Joy”:只要吞服了这种药品,就会产生幻觉,觉得整个世界都非常可爱
可是一旦药效褪去,真实世界的样貌就会浮现出来。在上一张图中,几个小伙伴正聚在一起吃糖果;但是药效褪去之后,主角发现他们真正分食的其实是一只死老鼠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个“美丽新世界”的刻画,赫胥黎的原著小说和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在侧重点方面其实有所不同。
在赫胥黎活跃的20世纪初期,亨利•福特刚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引领了全球工业的剧变。这种标准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让每一个流水线工人都只需重复做最简单的动作,就能让效率翻上好几倍。赫胥黎眼睁睁看到在短短几年之内,汽车就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欧美普通民众都能买得起的大众消费品。结合当时非常流行的“优生学”理论,赫胥黎开始思考未来的人类是否也会像福特汽车一样,从工业流水线当中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不但省去了家庭抚育的麻烦,而且还能大幅提高社会分工的效率。于是在小说当中,赫胥黎用了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人类繁育中心的流水线,以及全民终其一生按部就班的“幸福生活”。
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小说原著当中,亨利·福特取代了耶稣,变成了未来世界的上帝
诞生于同时代的“条件反射”理论也给赫胥黎提供了灵感。既然人类可以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训练动物,那么未来的统治者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驯化”人民?在现实世界中,人人都想往上爬,被压迫的人都会倾向于反抗——这些都是不稳定因素。但是假如全民从小就接受条件反射训练,再配合酒精、香烟等廉价但效果立竿见影的“麻醉剂”,是不是最终能彻底消除“不稳定因素”呢?于是在赫胥黎的小说中,中下阶层的人即便终日被欺压、被侮辱、被剥削,也会一边吞着“嗦麻”,一边笑呵呵地相信这是一种福报。
《美丽新世界》原著小说关于“条件反射”的部分受到了“巴甫洛夫的狗”这一著名实验的影响:1.狗看见食物会流口水;2.狗听见铃铛不会流口水;3.在狗看见食物时摇铃铛;4.经过训练,狗听见铃铛也会流口水
赫胥黎想象出来的大多数设定都保留到了电视剧当中。但是这部小说毕竟诞生在90年前,如今人类社会重点关注的议题已经跟当年大不相同。
在电视剧版《美丽新世界》中,“互联网”的概念被全面引入。人人都会戴上一个能够接收、传输神经信号的“隐形眼镜”,连接到统一的感官网络当中。这副设备让所有人都能接收其他任何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信号。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在洗澡、吃饭、撒尿、或者“多人运动”的时候,其实都在向全世界直播。这个新设定的加入把“美丽新世界”塑造得更加时髦的同时,又触及了当下引人关注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另一个重大改编则是关于“人工智能”。电视剧版《美丽新世界》中的阿尔法权贵虽然看似高高在上,但本质上仍是提线木偶。真正在幕后控制一切的,其实是已经完全脱离人类掌控的人工智能……而这很明显是在回应当今世界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不确定未来的担忧。
目前电视剧版《美丽新世界》在豆瓣与IMDB上分别只有中规中矩6.8分和7.0分。许多批评家和原教旨主义者觉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概念不但喧宾夺主,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原著讽刺“娱乐至死”的基调。诚然,这些改编确实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可即便如此,也不应该一边倒地否定因时制宜的做法。
在原著小说出版15年后,赫胥黎再一次提笔给《美丽新世界》写下新的序言——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伴随着广岛原子弹结束。在新版本的序言中,赫胥黎承认当年没在小说中描述原子能科技的运用,是一种“明显且重大的预测失败”。在赫胥黎看来,反乌托邦作品最伟大的意义,恰恰是密切结合当下时代的特性,来预测某种潜在的黑暗未来。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热门相关:九十九度甜婚 强势猎爱,腹黑总裁疼我 大叔宠上瘾 我这无处安放的魅力 大叔宠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