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争霸的时代里,为什么主角们还喜欢耍剑?
如果你是“星战”迷,同是又是一个游戏玩家,那么11月15日将会是自己真正的节日。因为我们可以在《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上映一个月之前,就在动作冒险游戏《星球大战 绝地:陨落的武士团》的世界中提前执起无坚不摧的光剑,踏上属于绝地的逆袭之路。
“星战”是美国的国民神话,然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它还只是一种粉丝文化。普通观众经常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都发展到星际战争时代了,为什么真正的王者还在撸剑?
因为“功夫再高,一枪撂倒”是日常认知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不仅仅属于“星战”路人,它也具有强大的“普世性”:在好莱坞大片中,主角在和反派的斗争要经历枪林弹雨、飞车爆破、高空冒险,但最后往往要靠一对一的肉搏才能决出高下。
在机甲题材ACG作品中,虽然死在远程武器之下的机体不计其数,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基本上都是两个铁疙瘩之间的“真剑胜负”。
在非写实类的即时策略游戏中,近战兵种的攻击力通常都远超远程兵种,哪怕后者用的是已经是火药动能,乃至能量武器;在动作射击类游戏中,敌人的火力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自身的战力,而一些手持冷兵器的敌人,却会让我们在于其面对的时候心里发怵——对方是直接猪突、隐身渗透、利用高机动性优势两侧迂回,还是直接把你的射出的子弹格挡再反弹回来……我大家心里都没底。
至于下面这位老朋友,大家听到那沉重的呼吸声,就可以撒开腿跑了!
要解释从本文在标题就提出的这个问题,就要从编导的意图和观众的需求来说起了。
这一切都是让你更爽
近战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一个“近”字——它可以通过两个角色的同框,在双方你来我往的缠斗中创造出极佳的对立感和斗争感。相对而言,两个猛男隔着老远爆大枪儿的场面,大家肯定都不愿意看。
即便是“玩枪”的动作射击类游戏,也热衷将最终Boss站演绎成正邪双方的贴身肉搏
从观赏性角度来说,肉搏武器虽然输出范围小,但其攻击轨迹是一个面,相关动作设计的潜力要比只能直线攻击的枪炮要强很多,容易编排出各种眼花缭乱的招式,并且可以在双方的见招拆招中设置反转,配合各种特效——比如国内武侠片中的各种内力加持,《刀剑神域》里桐子的星爆气流斩,绝地、西斯们挥舞光剑时的残影和“嗡嗡嗡”的音效,都能让冷兵器拥有远超枪炮对射的观赏性。
一把羊角镐,一把弹簧刀,动作冒险迷立刻就会想到劳拉和艾莉,可摆一把自动步枪,你会想到谁?
从角色塑造的角度来说,在杀伤性和攻击距离方面处于绝对弱势的冷兵器,也是在逆境中用于彰显人物性格,衬托其意志品质和出众实力的最佳方案。每种冷兵器在使用方式上的独特性,便于和英雄的特质相结合,在动作场面中完成角色塑造和叙事作用,最终成为伴随英雄整个成长过程的图腾物。倘若是让美队扛着火箭筒、黑豹双持加特林、小蜘蛛拿着狙击枪进场,估计就连灭霸都要笑场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ACG和电影中“高科技”战斗之所以会沦为打铁声连连的“高磕技”,这是受众的本质需求。一边看(玩)得大呼过瘾,一边还质疑人家为什么放着枪不用非要玩肉搏,这属于一种典型的“得了便宜不卖乖”的行为。对付这部分喜欢钻牛角尖的受众,编剧也开展了一场脑洞挖掘大赛。
设定套路一:“我不用枪,是因为我不能用”
在不少动作电影中,主角的子弹都是全程无限量供应,甚至看不到换弹匣的镜头。可一到同最终反派的大决战,只能抡起拳头,抄其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硬上。此时的枪不是找不到了,就是子弹“恰好”用完了。这种编剧套路玩多了,观众肯定不会买账。
相对而言,科幻题材可以通过各种奇葩设定,来将“有枪不用玩肉搏”的理由变得更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有人晒出了化学知识:在《银河英雄传说》中,田中芳树就“制造”了一种易燃易爆但无毒的气体,一开枪肯定就同归于尽了,所以士兵们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采用古老的肉搏作战。
有人试图从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寻找答案:在漫威电影宇宙中,非洲世外桃源之国瓦坎达科技发达,长期的与世隔绝又使在战斗方式上出现了严重的畸形。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其军队依然由热衷尚武斗狠的部落武士构成,他们的披风拥有防弹能力,同样有黑科技加持的长矛也可以投射激光。再加上整个国土上覆盖的巨型护盾,就是“五常”联合起来也未必能够攻得进来,甚至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国家都是一个问号。如此一番设定,“复联4”结尾处漫威英雄们带着无数非洲勇士同灭霸大军对冲的热血场面,自然就毫无违和感了。
漫画中的瓦坎达拥有强大的海空军力量,但为了片尾的人海对冲场面,它们只能在电影宇宙中集体神隐了
还有人干脆自己当上了上帝,来人为创造物理法则。科幻小说经典《沙丘》中的霍兹曼盾,就是一种可以延缓子弹飞行速度,但低速物体移动不受限制的能量场。于是乎在这个硬核科幻世界中,冷兵器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更有用武之地了;“高达”世界观中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则是一种可以实现“全频道阻塞”的新粒子。大家都一起用的结果,就是无线电信号传输被彻底切断,战争机器的火控雷达也无法锁定和引导攻击。所以各派系就只能凭借高机动性的机甲依靠光束军刀、热能斧等武器展开近身攻击。
《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存在一种让一切热武器失效的A·T力场,必须具备同样能力的Eva近身实施反向抵消之后才能对目标造成物理伤害。
关于“打枪的不要”的理由,科幻大牛们给出了各种玄乎其神的解释,但其本质性的逻辑只有一条——“不是我不想用枪,而是客观条件逼着我只能去肉搏”。
这就好比是在一战的堑壕战中,战壕里面最好用的武器不是步枪,而是工兵铲
设定套路二:“我不用枪,是因为刀剑的确好用”
还有的编剧,往往不满足于脑补若干规则,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整体塑造、主人公的阶层和使命,以及所谓“冷兵器”的特殊功能,变“要我用”为“我要用”,让近身作战成为人物塑造,乃至故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终幻想》系列经历了魔导、蒸汽朋克、赛博朋克的更替交织,到了最新的第15作,又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元素。虽然世界观在不停变化,但主角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幅仗剑走天涯的做派,对此玩家没有产生过任何的违和感。
因为从内核上讲,FF始终都是一场剑与魔法故事,二者不仅仅是正义的象征,也是系列的传统浪漫。身为骑士团团长、背负着国仇家恨的公主、王子,必须用象征着正义的神剑来和那些使用火药武器的丑陋敌人划清界限。
在“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看来,《星球大战》不应该被归入科幻片,“太空歌剧”才是它的本质属性。它的故事架构来源于希腊古典悲剧,手持光剑的绝地和西斯,则是对黑泽明电影的致敬。
从身份和职责上来说,绝地武士并非攻城拔寨的超级战士,而是旧共和国的一支维和力量。凭借着在长期修行中所获得的专业智慧,以及自身所秉承的绝对中立,绝地武士们在广袤的银河中维护和平。光剑优雅而富有英雄浪漫主义的色彩,外观又没有太多侵略性,自然就成为了身为仲裁者和调停人的绝地武士们用于自卫的最佳选择。它是绝地武士的身份象征,也是代表最高权力机构意志的“尚方宝剑”。
在前传《幽灵的威胁》中,几位绝地外勤的使命就是解决纳布星和贸易联盟的纷争
在三寸不烂之舌发挥不了作用的情况下,绝地武士就要深入虎穴,调查事件的真相。而光剑恰恰就是为这种“特种作战”量身定做的神器。它易于隐藏,不需要弹药补给,用起来声响不大,夺人性命之后也不会鲜血狂飙。遇到无法通过的舱门,干脆就暴力开口。在黑暗中充当照明棒,在野外生存中烤个串儿……光剑的功能堪称是“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克隆人战争时期,不乏绝地武士们高举光剑,掩护着克隆人大军冲锋的场面
遇到需要正面硬抗的局面,光剑也绝不可能怂下来。因为绝地武士真正所依仗的,是原力的强大威力。且不说老衍生宇宙小说记载的卢克剑劈歼星舰、挥剑造黑洞等等堪称“因果律”级的大招,单说学徒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原力反弹,就能让暴能枪变成烧火棍。风暴兵们在对阵绝地武士时总是“人体描边”的战斗表现,其实就蕴含着大智慧——打不中还好,万一瞄准了,爆能枪光束被光剑反弹回来,自己可就挂啦!
配合原力的隔空抓取、光剑浮空乱舞等技能,绝地武士可以轻松化解远程武器的距离优势,中小规模的风暴兵部队根本就无法近身。难怪前传中丢失光剑的欧比旺在“被迫”用爆能手枪杀死大反派格里弗斯将军之后,对这种既落后又丑陋的武器表现得如此嫌弃——
专栏征稿——点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