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与《切尔诺贝利》背后的「恐核文化」
作者:Polygon/James Grebey
全文约 2900 字,并有 1 个视频,阅读和观看只需要 9 分钟。
编者按:后核战启示录末日已经是游戏中一个很常见的设定,像《辐射》系列与《地铁》系列都深入探讨过核辐射对人们带来影响。但在影视界,却少有类似的深度作品出现。近期两部探讨核辐射的影视作品就撞到了一起。象征日本核恐慌的科幻辐射巨兽《哥斯拉》与描写核灾难历史的美剧《切尔诺贝利》,分别代表着怎样的主旨?对我们又有着怎样的冲击?本文为你揭晓。
哥斯拉 —— 这个巨型辐射蜥蜴在几十年间扮演了许多角色:城市毁灭者、地球捍卫者、渴望复仇的反派,甚至出演了耐克的篮球鞋广告。但追踪溯源,这个庞然大物真正起源于二战时的原子弹。
对辐射的恐惧催生了哥斯拉的诞生,而这个经典怪物所代表的恐核文化,上周也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在大荧幕上进行了交汇。其一是传奇影业为我们带来的大片《哥斯拉:怪兽之王》,其二是美剧《切尔诺贝利》大结局。这部 HBO 出品的迷你剧中,没有巨型怪物四处破坏,但剧中对核能的刻画,像极了当初在东京湾现身的充满破坏力的初代哥斯拉。
为了将这两股相距甚远的流行文化串在一起,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历史。
哥斯拉曾经代表着对核辐射的恐惧
1954 年的初代《哥斯拉》电影其实是一部恐怖片,在美国投下原子弹不到十年后就上映。哥斯拉的形象实则隐喻着日本民众对核辐射的恐慌。
对于哥斯拉破坏行为更熟悉的现代粉丝们来说,观赏这部电影可能会有些单调,特别是美版电影中还加入了当时的动作男星 Raymond Burr 的戏码,并删减掉了很多影射原子弹的片段。
为了感受原版《哥斯拉》与现在的电影所想表达的不同初衷,初版电影还是值得我们回顾一番。
初版《哥斯拉》中,当怪兽哥斯拉在东京用原子吐息四处大肆破坏时,将镜头聚焦到了一位母亲和三个惊慌的小孩上。那位母亲流着眼泪安慰自己的孩子们,告诉他们不久就会与父亲团聚 —— 暗示他先前因美军投下的原子弹丧生。
在镜头中,有一间挤满了垂死之人的医院;在哥斯拉扬长而去后,盖格指数器显示一位惊慌失措的小女孩辐射量爆表。而在哥斯拉首次登陆中幸存下来的村民被告知,他们必须远离带有辐射的怪兽脚印,而且由于辐射污染再也不能从一口赖以生存的井中取水。就连片中哥斯拉的皮肤设计也是参照了辐射所造成的烧伤与疤痕。
但并不是一切都影射着二战留下的伤痛,影片中的桥段也有着当时核恐慌的影子。在电影开场,还未现身的哥斯拉弄沉了几艘船,而从攻击中幸存下来的水手们,被冲上岸不久后就因巨量辐射而暴毙。
当时 1954 年,在《哥斯拉》上映前几个月,一艘名叫「幸运之龙 5 号」的日本金枪鱼船,就遭遇了美军在比基尼环礁核试验的辐射粉尘。原子弹将礁石炸成了灰白色的放射性粉尘,从天上倾盆而下落在了渔夫们身上,他们在回家的途中都因辐射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变。船上的首席无线电操作员 Aikichi Kuboyama 最后不幸罹难。
而电影的上映又再次刷新了日本民众对原子的恐惧。
「有时,我觉得这是一种纯粹的恐惧,」原版《哥斯拉》的导演本多猪四郎在 1991 年接受 G-Fan 杂志采访,回忆起原子弹对电影的影响时说道,「我从战场上归来途径广岛,所见所闻都笼罩着一股沉重的氛围 —— 我们害怕地球已经走向了终结。我就是基于此创作了这部电影。」
现实中的切尔诺贝利核危机
美剧《切尔诺贝利》根据 1986 年苏联-乌克兰发生的核灾难改编,同样给观众一种相似的末日感。片中没有具象化的怪兽来寄托人们的恐惧,这部迷你剧让观众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脱缰的原子能够带来何等的恐慌。
最初反应炉爆炸后幸存的员工和参与灭火的消防员看起来都毫发无损,但在遭受大量辐射照射后,他们的皮肤逐渐黑化,内部细胞结构破坏造成身体组织全面崩坏。一个孕妇不顾辐射的风险与自己的丈夫亲密接触,不久后他的丈夫去世,辐射也注定了未出生的婴儿的命运。一个被征召入伍的年轻人为了阻止动物们携带辐射扩散,不得不四处射杀宠物犬。
政府和军方试图去理解这个巨大、甚至可能无法阻止的灾难,大量平民从核电站残骸附近撤离。剧中的反派 —— 核裂变产生的辐射 —— 教授口中小到无法看见的「子弹」。但同时,它们又无所不在,潜在的威胁比任何巨型怪兽都要可怕。
即使《切尔诺贝利》是一部历史片而不是科幻片,人们面临的也不是战争而是一场灾难,剧中阴暗的基调和人们所面临的各类事物所营造出的恐惧感,比起《哥斯拉》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是初代《哥斯拉》中,大量象征着核能带来死亡的镜头,也没有《切尔诺贝利》所呈现出来的影像震撼。
单从画面上来说也确实应该如此。《切尔诺贝利》是 2019 年面世的美剧,而《哥斯拉》则是一间急需赚钱的工作室在二十世纪 50 年代拍出的电影。初代《哥斯拉》在娱乐性与启发观众共鸣之间找到一个绝妙的平衡,而这样的平衡在系列作品中再也很难见到。
《哥斯拉》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一直持续到 1975 年,初代影片中对于核辐射的影射很快就不见了踪影。在续作中,哥斯拉只是一头巨大的怪兽,后来还成为了地球的捍卫者,去迎战越来越离奇的敌人。影片中被大量摧毁模型房屋仿佛只是一个空壳,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再是影片的主旨。
其中唯一的例外是 1971 年的《哥斯拉 VS 黑多拉》,这部影片宣扬了反污染的主题,不过里面的反派怪兽黑多拉诞生于有害废弃物和污染物,而不是早前《哥斯拉》电影设定中的核放射废料。
《哥斯拉对黑多拉》宣传片
续作经常会重回对核能恐惧的主题,但无论系列电影中的辐射指数有多高,通常表现手法都较为荒唐,不会有关乎人类存亡的问题。
而 80 和 90 年代的《哥斯拉》电影则回归了初代对辐射恐惧的主题,然而片中的核辐射经常用来推动剧情发展,而不是人们真正恐惧的源头。而现在,传奇影业翻拍的系列电影也延续着这样的趋势。
虽然 2014 年的《哥斯拉》以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核电站破坏开场,但最终辐射都被怪物所吸收,核威胁荡然无存。而在续集《怪兽之王》中,人类利用核弹的力量来唤醒哥斯拉,核辐射反过来拯救了世界。核辐射带来的任何反面影响都被刻意淡化。
新的《哥斯拉》电影把核辐射从最初的恐惧源泉转化成了一道救世奇观,而《切尔诺贝利》作为一个历史向的迷你剧,并不需要娱乐的成分来吸引观众,通过五集剧集将核辐射的可怖之处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
初代《哥斯拉》电影,通过把无形的恐惧物化成参天大楼般的巨大怪物,来探讨核战争的可怕之处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而《切尔诺贝利》的表现手法则更加犀利与直接,通过核物理学家之口对辐射的描述,以及镜头对接触辐射的危险后果的直观展现,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肉眼不可见的可怕之物。纵使两部作品的诞生相隔 70 余年之久,对核辐射的表现手法也各有千秋,它们实质上都是对人们的一道警示。
原子弹爆炸带来的致命核辐射,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电影中,都催生了哥斯拉的诞生。即使《怪兽之王》这部电影成功将这个怪兽重新刻画成了今夏的票房巨兽,倒也无妨。当它在大荧幕上锤爆三头外星巨兽的同时,《切尔诺贝利》则静静地提醒人们,正是核辐射这个非常真实也非常可怕的东西,赋予了哥斯拉存在的意义。
放射性材料的半衰期有上千年之久,今后的流行文化还有着大量空间和时间,来慢慢解读原子核裂变的可怕之处。
编译:Leo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