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日本动画中“万物皆可萌”?

本文作者:李嘉图

  相信最近许多小伙伴都被《工作细胞》刷屏了,其中可爱的血小板简直萌到出血。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有趣互动,更是让许多人感叹,自己身体里的细胞都要谈恋爱了,自己却还是单身,想想也是生无可恋了。

  与传统的热血,科幻等传统题材不同,《工作细胞》令人耳目一新地将故事场景设定在了人体内部,将身体构造以城市建筑的形式展现,同时把各种细胞拟人化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勤劳(还有点小迷糊?)的红细胞,战斗力爆表的白细胞,可爱的血小板等。

  再加上诸如将肺炎链球菌用“喷嚏火箭”发射到体外,血小板独特另类的“堵住伤口”的方法等轻松有趣的情节,这部动画能如此火爆也是情理之中的。

  这已经不是第一部带给观众惊喜和意外的拟人化作品了,在拟人化方面,日本人可以说是领先全球,很多人都调侃在日本“万物皆可萌”。

  凡是存在的事物,日本人都要想方设法地将其拟人化。

  比如将国家拟人化的《黑塔利亚》,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立体地展现了出来,以同盟国和轴心国为主线,生动有趣的体现了文化的交织碰撞和重大历史事件。

  2017年10月的黑马作品《宝石之国》更是将闪亮的宝石拟人化,并设计了全新的故事情节和世界观,让观众们对“拟人化”作品有了更新的观感和认识。

  至于动物拟人化的作品就多如牛毛了,比较经典的如2017年1月的《兽娘动物园》,讲述了动物们受到神秘力量的影响,变成了“动物娘”,并帮助迷路的孩子回家的故事。

  大到国家,小到细胞,甚至食物,建筑,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拟不成人的,日本人庞大的脑洞丰富的想象力不得不让人惊叹。


将建筑术语拟人化的日本书《建筑知识基准法角色图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热衷于“拟人化”呢?

从“万物皆有灵”开始的“拟人化”进程

  日本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中,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神祗。

  日本人认为有八百多万的神,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阳﹑火﹑雷﹑动物﹑祖先的灵等都成为他们祭祀崇拜的对象﹐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阳神。


日本有很多著名的供奉各种神的神社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他们更倾向于将冰冷的事物看做和人类一样有灵魂和思想的东西。因此在创造各种文化作品的时候,逐渐形成了拟人的表现形式。

  日本最早的拟人化作品,可以追溯到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绘画的国宝《鸟兽戏画》。这是一幅描绘了兔子、猴子、青蛙等野生动物玩水、拉弓箭、摔交相扑的“人性”动作的画卷。


日本国宝级画作《鸟兽戏画》

  另外,江户时代的很多拟人化作品也很有名,描绘了各种动物像人一样穿着和服生活的样子。

  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拟人化故事应该就是“桃太郎”了。从桃子里诞生的桃太郎,用糯米团子收容了小白狗、小猴子和雉鸡后,一起前往鬼岛为民除害。


桃太郎(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在另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仙鹤报恩》中,鹤的形象也被设计成了年轻的女性。

  以民间传说故事为蓝本拍成的动画也非常的多。1994年,由已故动画大师高畑勋执导,吉卜力制作的动画《平成狸合战》(又译为《百变狸猫》)则从动物的视角来反观人类社会,在笑与泪中令人反思。

  从古至今,拟人化的风潮从未在日本历史中消失。

“以小为美”的独特审美观

  在拟人化的基础上,日本文化尤其是御宅文化,又衍生出了独特的“萌娘化”。

  拟人化与萌娘化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是二者又有很大的交集。

  拟人化是指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外形以及人格,拟出来的角色只要是人就可以(不分男女老少);

  而萌娘化则是将任何事物赋予女性的外形和人格特质,包括了拟人化中的女性拟人化,以及将原本的男性角色转化为女性。


概念与图片来自萌娘百科,侵删


将三国人物“萌娘化”的《一骑当千》

  “萌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日本人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

  日本人的审美观念之一是“以小为美”。这是由于日本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没有高山,没有气势磅礴的长河,同时少平原,这使得相比于中国自然环境的宏大瑰丽,日本则显得小巧而秀气。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小巧秀丽的风格也有所体现。日本物语文学的鼻祖《竹取物语》(也叫《辉夜姬物语》),讲述了一个从竹子中出生的女子辉夜姬拒绝天皇和5个贵族求婚,最后升天的故事。当竹取翁在竹子中发现辉夜姬的时候感叹道“只有三寸大小的女孩子真的是美丽的惹人怜爱啊。”这可以说明,当时的日本人是从小小的,可爱的事物中体会“美”的。


高畑勋X东宝映画《辉夜姬物语》

  另外,从语言本身来说,日语无论从语法,发音还是文字方面,都有一种“柔和的美感”。很多学过日语的小伙伴都听老师说过“日语是一种优美柔和的语言”。

  纯粹的日本古典文学,在古代都是由女性书写的,因此假名在当时也被称作女性文字。

  著名的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就是由平安时代的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


《源氏物语》

  男人在外带兵打仗,女人在家没事做就开始写东西。因此从一开始,日本文学就充满了女性的阴柔之美。

  后来当男人也开始进入文学领域的时候,也就不得不接受这种基调风格。

  在动画行业中,“萌娘化”风格的盛行也有类似的过程。

“萌即是正义”

  20世纪60年代时,漫画和动画中的女性形象和今天的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一时期流行的人物画风脸部轮廓较圆、眉毛到鼻子的线条连在一起、嘴唇线条窄、瞳孔里的闪烁效果十分明显、睫毛则是浓密而细长。从整体来看有比较明显的男性风格。

  随着经济发展和大众审美的不断变迁,70,80年代的女性形象逐渐变为有明显的欧美风格,高挺的鼻梁,金色的头发,浓密的上下睫毛等;再到90年代以后逐渐回归日本风格,相对圆润的鼻子,眼眶,和嘴,面部占比越来越大的眼睛。

  这种带有“萌”元素的日系风格形象大受欢迎,因此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动画界著名的“京都脸”,就有很明显的“萌”元素

  各种“魔法少女”系列作品,以及为了展现人物可爱属性的动画,都沿用了这种略夸张的的形象风格,尽可能地从各方面突出“萌”属性。

EVA的成功让业界看到了角色的魅力

  在《EVA》火起来之前,日本动画的主要特色与重心都在剧情,很少有由于角色特别突出而盖过剧情的情况出现。

  而《EVA》的成功,不仅颠覆了“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观念,更是在业界引发了很多变革。比如其中对三无少女绫波丽的角色塑造,让人们发现,原来一个富有个性的角色也可以如此的有吸引力。


女神的微笑

  如果要以人设为卖点,什么样的属性是最受欢迎的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可爱”“萌”。近年来《俺妹》《埃罗芒阿老师》《干物妹小埋》等卖人设的作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套路满满,生搬硬套的烂作。

  而当人的可爱色气与萌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的时候,就要另辟蹊径,表现“非人类”的萌属性了。我们因此才能够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拟人作品。

总结

  日本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进程,还有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拟人化”“萌娘化”盛行的情况。

  虽然大家都在喊“可爱即是正义”,但是同样的作品看多了难免会觉得无趣。越来越多的观众抱怨,现在的动画往往没有前几年的好看,也很难出现现象级的作品。究其原因,也许是过于重视人物属性在一部作品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好剧情的重要性吧。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热门相关:蜜宠甜妻:楚少的迷糊娇妻   狼性小叔,别玩我!   狼性小叔,别玩我!   逆战之最强军神   兵王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