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探文明】陶渊明纪念馆:诗意柴桑,靖节风骨永续
(环球网 记者 代玉)“渊明漫爱重九”,位于江西九江市柴桑区的陶渊明纪念馆内植松柳,设菊圃,茂林修竹,清幽古朴。10月25日,记者跟随“千年学府探文明”主题采访团走进东晋诗人陶渊明心中挚爱的故乡柴桑,感怀“五柳先生”的诗意与风骨。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寻阳柴桑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享年六十有三,私谥“靖节征士”,世称“靖节先生”。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纪念馆内的归来亭,联语出自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道出诗人性喜丘山,心为形役,厌倦官场生活,而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北宋欧阳修盛赞“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而已。”
行走于纪念馆的陶诗碑廊,其中名人题诗、墨宝众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启功先生题写的“归真”,能让我们遥想到诗人躬耕田园、超凡脱俗的一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国人熟知的陶诗《饮酒·其五》,诗风静穆淡然,情景交融,意境高超,引得古往今来多少人向往这样一种陶渊明式的诗意栖居。
有人说“先有陶渊明,才有桃花源”。作为田园诗的鼻祖,陶公热爱乡土,歌颂劳动,还亲身践行劳作,晴耕雨读。他不慕荣禄,淡泊名利,安贫知足,回归自我的恬静,其高雅的志趣与高洁的品格,令后世无比敬仰。南宋朱熹就极为推崇陶渊明,高度评价其“高于晋宋人物”。由朱熹复兴的白鹿洞书院也因此在明代开始祭祀陶渊明,以圣贤的人格力量来激励学子。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千古流芳的诗句,抒发了陶渊明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启迪了一代代中国文人志士,亦从柴桑传诵至世界,在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中沁入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