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尖医学学者齐聚中关村论坛 共议科技创新应对全球健康新挑战
【环球网综合报道】诞生于2007年的中关村论坛,历经10余年积淀,已成为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科技创新实践、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窗口,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开放合作的重要见证。4月25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开幕,向世界敞开创新合作的大门,迎接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者。
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的“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于4月26日召开。论坛聚焦“以科技创新应对全球健康新挑战”,来自产学研投资等多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共议科技创新应对全球健康新挑战。
医学科技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新动力
保障人类健康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更重视基础研究,投入新的技术和研究,为医学科技创新提供素材。”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马歇尔谈到。
2005年,因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及它们在胃炎和胃溃疡中的作用,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一起被授予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基础研究开拓了人类的全新认知,也带来了检测、疗法、药物等相关领域的拓展研究。
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表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快速发展,生命科学领域孕育着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推动了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改善社会民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不过,陈家昌也提到,生命健康领域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面临着各种重大的疾病、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不均衡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这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关键。
陈家昌表示,创新可以带来更加高效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健康管理方案,也可以加速药物、疫苗的开发和推广。科技部期待通过大家的合作,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跨界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政策支持,推动医学和健康领域形成更多的科学发现、技术成果和创新产品,以及良好的健康服务,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技术+政策创新 应对新时代公共卫生领域挑战
新冠疫情之后,当代公共卫生仍存在许多挑战,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疾病负担依旧严峻。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表示,在卫生健康体系中,围绕人类的健康,传染病的威胁、慢性病的威胁、人口老龄化,包括气候变化都是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其中,传染病特别要关注急性呼吸道系统传染病的防控。如何把能力建设和防范下一次大流行进行有机协同,是一个重要的战略。
梁万年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很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老龄化的到来必然引起很多健康需求的变化,卫生系统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慢病上,不论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还是呼吸系统疾病等几大类疾病,其疾病负担、患病率乃至发病率是整个健康生命质量以及健康寿命的“头号公敌”。
梁万年建议,要加强体系建设,在强化传统生物医学技术能力、传统疾病治疗诊断能力的基础上,让体系更多地以健康为中心;将医防融合、医防协同摆到重要位置,传染病防控是慢病防控,医和防不能分立,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念必须贯彻。
“疾病的防范、健康防范以及气候变化的防范需要科技赋能,过去更多考虑的是组织体系、传统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设施设备的配置,信息化以及科学技术产品,能带来极大的赋能。”梁万年说到。
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首席科学家梅勒妮·萨维尔强调了加强全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废水的监测对疫情暴发前,病原体的发现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应对一些大流行疾病,还可以帮助根除某些疾病。如果没有这样的监测,就无法很快地发现病原体并采取措施。”
梅勒妮·萨维尔认为,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健康挑战无法避免,因此需要采取综合的做法来应对,除了监测和诊断外,还需要对优先事项进行排序,比如在传染病产品开发方面,首先要看一下哪些疾病是国家或地区的优先事项,并为优先事项建立可持续的本地化生产能力。
陈家昌表示:“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突出的位置,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跨界合作,技术创新和创新政策支持,推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更多的科学发现、技术成果和创新产品,以更好增进人类健康福祉。”
热门相关:校花之高手无敌 龙皇缠身:爱妃,来生蛋! 至尊凰妃 风流医圣 重生世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