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观察】美国激光武器为什么迟迟无法落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山】美国海军在最近与也门胡塞武装交火中暴露出的“防空弹药不足”问题,引起了美国政军界对于“激光武器耗费重金却为何迟迟不能落地”的质疑。来自多方的批评称,早在十多年前,美军就将激光武器列入“未来战争规则改变者”,并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但至今它们依然不具备实战能力。到底美军激光武器遇到了什么困境?
“我们的激光武器在哪里?”
美国《突发防务》网站25日称,从红海到乌克兰,低成本无人机和廉价巡航导弹成为全球防空系统的难题,它们凭借数量优势压倒了昂贵且有限的防空导弹。因此,激光武器受到美国军工界的高度关注——只要有电,它们就能以光速连续发射,是应对低成本无人机的最佳方案。但五角大楼负责研发、采购和维护的官员23日在美国国防工业协会发布的相关报告中承认,尽管美国在激光武器领域投入重金并花费了几十年时间,但它距离成熟仍然相当遥远。
报道称,从冷战时期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到21世纪10年代被取消的机载反导激光器,再到今天正在探索使用的高效固态激光器,美国在相关领域持续投入数十亿美元。
美国海军学会网站24日称,针对当前美国海军在红海护航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最新提交的一份美国国会报告揭示了美国海军激光武器的现状。报道称,现有水面舰艇在应对低成本无人机和反舰导弹时存在两大关键限制——弹药储备有限和成本交换比不利。当前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的防空导弹和近防武器系统弹药数量有限,一旦在拦截来袭无人机和巡航导弹时耗尽弹药,就必须退出战斗,前往数百英里外的安全装载地点重新补充弹药,再花同样多的时间返回战区。同时,击落无人机或反舰导弹的防空导弹采购单价远远高于对手建造或获取无人机的成本。例如美国海军防空导弹的采购成本在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不等,而无人机的成本可能只有几千美元。“在与中国这样拥有大量无人机和反舰导弹、并有能力建造更多类似武器的国家作战时,这种成本交换比可能会带来美国无法负担的昂贵代价”。
该国会报告称,激光武器恰好可以弥补这些缺点。它不需要弹药,只要有充足的电力供应,理论上就能无限制地反复发射。激光武器的发射成本基本只取决于电力价格,根据发射功率的不同,平均每次发射成本为1美元至10美元,远远低于对手的无人机或导弹。舰载激光武器的潜在优势还包括可以快速交战、能对抗高机动性反舰导弹。此外,激光武器是非常精确的交战武器,它产生的光斑直径可能有几英寸,只会摧毁被其瞄准的目标,而不会影响附近的物体,附带伤害非常小。激光武器还可以根据需要快速调节功率,从而达到不同的毁伤效果——从简单的探测目标、眩目警告到致残性损伤。报告称,美国海军经过数十年在军用激光器领域的研发,已经在水面舰艇上部署高能激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美国海军正在研制和测试多种高能激光器,它们主要是作为近程防御武器,在几英里的范围内实施拦截和对抗,包括干扰对手的传感器、摧毁快艇和无人机以及击落敌方反舰导弹。
尽管激光武器的前景被描述得非常美好,但该报道也承认,无论是美国海军还是陆军或空军,激光武器都远不具备实战能力。美国《海军时报》在题为《我们的舰载激光武器在哪里》的专题报道中提到,美国海军水面舰队司令部司令布伦丹·麦克莱恩中将承认,这些新概念武器的缓慢发展速度“令人沮丧”。他质问说,“10 年前,当我在巴林担任第50驱逐舰中队指挥官时,‘庞塞’号两栖登陆舰上就搭载了激光武器。已经过去了10年,为何我们仍然没有可以部署的东西?”
海陆空推出各种型号
美军定向能武器首席工程师克里斯·贝尔透露,过去10年美国发展了约30种不同的定向能武器(包括激光和微波武器),其中20多种已经交付作战部队测试,并获得了“宝贵的反馈”。
美国国会报告称,美国海军在激光武器方面投入最大。2014年美国海军“庞塞”号两栖登陆舰就搭载了30千瓦级舰载激光武器原型,通过发射肉眼不可见的高能激光束来摧毁无人机和快艇。此后美国海军一直在发展更大功率的激光武器。目前首批8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正在安装“光学眩目拦截器海军系统(ODIN)”,它属于低功率激光武器,主要通过致盲来袭目标的光电和红外传感器,从而达到破坏依赖光学/红外制导的无人机和反舰导弹的效果,此外还能在近距离对抗舰载观瞄系统。2019年“杜威”号驱逐舰成为首艘正式换装该激光武器的舰艇,并部署到西太平洋地区。
同时美国海军还在开发更高功率的激光武器,理论上不仅可以摧毁无人机和快艇,还具有对抗反舰巡航导弹的能力。2022年8月,“普雷贝尔”号驱逐舰率先配备了高能激光和集成光学眩目监视系统(HELIOS),它的功率为60千瓦,未来可以进一步提升到150千瓦,可以摧毁小型无人机和快艇。但美国海军2024财年预算透露,该项目还需要解决自动目标识别和瞄准等多项技术挑战。
美国陆军2023年则提出代号“女武神”的间接火力保护能力-高能激光(IFPC-HEL)原型项目,它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可以产生高达300千瓦的激光,旨在保护美军基地等重要目标免受来袭的无人机、炮弹和巡航导弹的攻击。另一种被称为“守护者”的车载定向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的激光武器装载在“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上,功率为50千瓦,主要用于提升美国陆军部队近程野战防空能力,对抗来袭的无人机、火箭炮和迫击炮等。它在白沙导弹靶场的测试中成功击落了多发迫击炮弹以及不同类型的无人机。
美国空军也在研制激光武器。2023年美国雷神技术公司向美国空军交付了“托盘”式高能激光武器。它是按照美军规格制造的10千瓦激光武器,可以安装在拖车、皮卡或固定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它已经是该公司交付给美国空军的第四种作战激光武器。此外,美国空军2022年还透露,已经获得“迄今为止最小、最轻的高能激光武器”,可以挂载于战斗机上,发射60千瓦的激光束击落空中的导弹或无人机。
激光武器不是“万能药”
尽管美军研制和测试了大量型号的激光武器,但美国国防工业协会的专家透露,目前相关技术还存在诸多难题。
《突发防务》网站称,激光武器必须瞄准目标并聚焦几秒钟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达到烧毁的效果,这意味着它一次只能射击一个目标,缺乏应对饱和式攻击的能力;在同一精确方向上持续发射激光会加热附近空气,导致激光束散焦,严重削弱其有效性;当前激光武器的功率仍明显偏低,目标只需要在表面加装耐烧蚀材料或用快速旋转的方法,就可以降低激光武器的杀伤效果。至于舰载激光武器面临的挑战就更多,例如雨雾等海上恶劣天气带来的大气吸收、散射等现象大幅缩小了激光武器的作战距离;激光武器按照光线直线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仅限于视距内交战,因此无法对抗超视距目标或被干预物体遮挡的目标,例如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可能被海浪挡住,激光武器就无从发挥作用。
更关键的是,激光武器自身技术还远不够成熟。在2021年美军举行的相关竞标演示活动中,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激光武器就因为电源和热管理系统故障导致火灾而被迫退出竞标。美国陆军近年向美国中央司令部、非洲司令部和印太司令部部署了多部10千瓦级激光武器进行“作战评估”,但美军士兵向《突发防务》网站抱怨说,这些脆弱的激光武器难以保养,非常容易损坏。“激光武器很复杂。在偏远的地区,你不会有一个装满零件的维修办公室。”据称,美国非洲司令部获得了4部高能激光武器,但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部能正常运作。
此外,作为一种存在很大局限性的新概念装备,激光武器与传统的导弹等防空火力如何结合也还是问题。这需要将预警雷达、目标雷达、防空指挥所和多种类型的武器连接起来,确保美军防空指挥官知道在不同作战环境下应该使用哪种武器,士兵们也需要了解如何在战场上使用激光作战,如何将激光武器和其他武器集成到作战空间中。
美国智库“新兴技术研究所”提交的报告则警告说,美国研制的激光和微波武器在供应链方面存在多个弱点,包括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元素和氮化镓元器件,以及抛光和涂覆激光反射镜的特殊技术。同时,美国自身对激光武器也有诸多限制。特别是美国空军基地屡次发生附近居民用激光指示器照射军机的危险情况,可能导致飞行员暂时失明。受此影响,美国联邦航空局严格限制在美国领空进行激光武器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