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一柄唐横刀,斩尽倭寇天下朝!
公元663年,为了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唐朝名将刘仁轨挥军大进,从水路直岛白江口,以策应刘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所率领的陆军进攻。
然而当船队到达白江口时,刘仁轨并未看到友军的影子,反倒是见得来自倭国的舰队密密麻麻的挤在水面上,放眼望去少说也有一千来艘。面对敌人那气势磅礴的海军,刘仁轨勇猛出击,和倭国海军展开激战。
尽管此战倭国海军在战船和人数上都占据绝对优势,但战争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据《旧唐书·刘仁轨列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
这场战斗以少胜多的战役不仅为唐朝之后统一半岛起到了关键作用,更是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而刘仁轨之所以能在这场海战中立此不世之功,除了唐军战船制造精良、使用了“顺风投火”的战术外,也和唐军兵将们手中的武器有着莫大的关系。
均衡之道
自古以来,关于冷兵器就有“寸长寸强,寸短寸险”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经过了无数场实战的检验,被证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比陆战复杂百倍的海战环境中,情况就变得大为不同了。
海上风高浪急,船只颠簸不断,施展空间也极为有限,所以武器太短不利于混战,武器太长又会限制发挥,因此需要一款长短正好,环境适应性强,同时又易于砍杀的武器,要求不可谓不苛刻。
然而,唐军还真有这种杀器。
据《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书中所记载的这四种刀形制不同,作用不一,但无一例外都是唐朝繁盛时期的缩影,从平安史到征讨高句丽,从破突厥到香积寺之战,唐刀打出的威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这四种唐刀中的横刀,长60到80厘米,厚6到8毫米不等,刀身坚硬通直且无比轻便,可谓是远近皆备、能攻能守。如果是在陆上作战,它可能比不上更长的陌刀那般出彩,但取“均衡之道”的它却是最适合水战的杀器。
事实上,唐朝时期的横刀质量确实不俗,它采用了赫赫有名的“包钢法”来打造,即将钢材包裹在柔韧性更好的熟铁外面,一起锻造成型。采用这种方式打造出来的刀具不仅硬度高、破甲能力强,而且还拥有一定的柔韧性,使得其与同时期的日本刀剑相比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后者也正是借鉴了包钢法这一技术,才在日后逐渐成名,享誉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锋利横刀的横刀固然利于水战,但却并非专门为水战而生,唐朝时期下到差役捕快,上到公卿大臣都常选择将它悬于腰间。比如唐高宗李治就对千牛卫将军王吉善说过:“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横刀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凭借均衡之道致胜的横刀,是唐代冷兵器发展水平最好的写照。而网易旗下24工作室研发的动作游戏《永劫无间》,在新赛季“明镜”中就推出了横刀这一武器,并复现了其灵活、迅猛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