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切身体验“一带一路”十年的巨大成就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十年,也是我参与“一带一路”调研的十年,我想从这十年的亲身经历出发,分享我眼里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依托的是实实在在的项目,不亲身到现场看看,难以全面了解。而到现场看的越多,信心也就越强。我看见了那些大工程在各地落地以后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我的实际体验告诉我,“一带一路”有广阔的前景,对参与共建的国家以及中国都有重要意义。
疫情前我们去调研了很多地方,包括希腊、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各国等。疫情期间出去相对少一些,疫情后的调研也还没完全恢复疫情前的水平,但之前的调研已经给了我们很多感性的认识。调研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及时报告了我们的调研结果,帮助解决了一些问题。
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给共建国家带来的利好是实实在在的。中巴经济走廊3000余公里,把喀喇昆仑山路况艰难的地段修得非常平坦,10米长的集装箱也可以大拐弯,天堑变通途。交通改善了以后,落后面貌改变就快了。
巴基斯坦原来缺电,很多城市在晚上10点以后就断电了,漆黑一片。“一带一路”项目下,中国在巴基斯坦修了很多电站,再加上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利用,现在巴基斯坦的发电量已经超过了它本国的需求,还可以出口到阿富汗、伊朗及中亚等国。
不少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投资,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比如海尔集团在巴基斯坦建立了海尔园区,雇用了近2万名巴基斯坦工人,生产的家电不仅能满足巴基斯坦的需求,还能供应中东。巴基斯坦的例子只是“一带一路”项目的一个缩影。再比如中老铁路之前,我们可能很难想象老挝有多闭塞。现在有了这条铁路,一下子就带动了当地的发展。雅万高铁开通以后,印尼当地的居民也感觉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一带一路”带动了内地和东南亚的连接。大量中国工厂开始迁移到中缅边境的瑞丽,从事跨境经济合作,兴建了300多平方公里的跨境合作区。疫情前有约20万名缅甸工人在这里工作,他们能够获得相对缅甸其他地区较高的工资收入。工厂给他们提供现代化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住宿条件都符合甚至超过国际标准。
对于中国工厂来说,比起在中国其他城市设厂,可以降低用工成本。生产的产品可以从缅甸运到印度洋,比起绕道上海或者珠三角,大大缩短了物流距离,降低了运费成本。同时,企业在缅甸跨境生产,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得到关税等方面的支持。中国的产业、缅甸的劳动力以及瑞丽的边境城市优势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云南边境上有10多个城市都有类似的事例,有的工厂雇用的是老挝工人,有的是越南工人,有的是缅甸工人。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咖啡、橡胶、茶叶等作物的种植,促进了边境地区农业的发展。
这几年我们的足迹也遍布国内,跟踪“一带一路”项目在国内的发展。聚焦“一带一路”对于国内发展的意义,更是不缺鲜活的例证。
新疆霍尔果斯是中欧大通道,中欧班列都经过霍尔果斯去往欧洲。现在霍尔果斯的铁路已经排满,根本来不及过海关,列车甚至需要进入哈萨克斯坦排队,有的要等上一到两周,场面非常火热。
我长期跟踪调研山东省的“一带一路”项目。山东的“一带一路”项目可以说是全国做得最好的之一,山东的企业在世界上到处生根开花。比如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在全世界包揽的电力工程数量已经占它全部营业额的98%。它承包了大量的海外工程,带动了山东省的海外劳务输出,同时大量的工程又磨炼了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山东“一带一路”项目发展中,民营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这对全国各省项目出海都是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在国内外的成果都让我们看到它的发展符合世界市场的规律,是在市场、劳动力成本、地区优势等多种因素之间寻找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能够产生符合规律的效应。“一带一路”带动了参与共建的国家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们边境地区的发展。
实践出真知。“一带一路”项目规模庞大,十年来,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需要摸索、不断提高的地方,但掷地有声的是实际调研一手资料显示的合作成果,是“一带一路”国家百姓的切身感受。这些让我们知道了“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也让我们坚信“一带一路”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好。(作者是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