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汉:唱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论调很荒唐
近来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功能的质疑时有发生,有学者将其归结为“三论”:“内地化论”“替代论”和“遗址论”。持有这些论调的人宣称,香港金融服务“正在内地化”,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会被区内其他地区和城市替代”,香港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这些论调十分片面,缺乏依据,而且很荒唐。
首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制度基础和运行机制稳健,不存在所谓内地化问题。联系汇率制度是维持香港货币与金融稳定的基石,而这个机制的公信力由其本身的透明度、充足的外汇储备、审慎的财政政策框架、稳健的金融规管和监管,以及经济的高度开放性和灵活性所支持。香港财政、货币与金融制度和运行体制在基本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受到法律保护,是“一国两制”赋予香港在经济管理方面高度自治权的体现,得到中央政府尊重和大力支持,不存在香港金融服务“内地化”的问题。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得到国际认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代表团于今年3月访问香港,与特区政府官员、金融监管机构及私营机构代表进行讨论和实地考察,赞扬香港特区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维持金融稳定上所做的工作,认为香港金融体系稳健,即使在充满挑战的全球宏观金融环境下,仍继续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角色。IMF随后在5月31日发布的评估报告中肯定了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认为香港有稳健的制度框架、充裕的资本和流动性缓冲,对金融业规管水平甚高,联系汇率制度也运作畅顺。今年全年香港经济增速有望超过3%,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香港经济将会有更好表现。
其次,以单一的指标评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科学。唱衰香港金融中心的说法大多拿香港股市表现,特别是首次公开募股(IPO)说事。但仅从首次公开募股的下降,不足以得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衰落的结论。香港也并非唯一首次公开募股下降的市场,这与整体国际经济环境有关,具有周期性的特征。与此同时,香港金融业发展在其他方面表现不俗。有关资料显示,截至11月27日,香港债券发行量排在全球第三,仅次于内地和韩国;银行业方面,全球前100间银行中的75间在香港设有办公室,香港银行从业人数近10万人;保险业方面,全球国际活跃保险集团有55间,香港有3间,而新加坡、日本则分别有1间、4间;财富管理方面,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达4.6万亿美元,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一直稳健增长,过去10年保持143%的升幅。香港是亚洲最大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亦是亚洲最大的跨境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对冲基金中心及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等。
再次,香港金融业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香港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的发展,在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正在提升。香港是亚洲的绿色金融枢纽,2022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总额达到805亿美元。金融科技方面,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传统优势与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新发展优势结合起来,为内地和香港的金融科技发展带来新动能。继2018年港交所对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制度和盈利要求进行改革,为更多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打开方便之门后,今年3月,港交所实施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便利具有一定规模但尚未达到主板资格测试的盈利或收益要求的特专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我国约2/3的对内及对外投资,都经由香港进行。香港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枢纽,现在离岸人民币在香港的资金池高达1万亿,75%的全球人民币离岸的跨境支付是通过香港处理的。香港金融业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同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地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香港一方面要推进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拓展国际金融服务市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深化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金融互联互通,保持不断创新的意识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作者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